第六十三章 趙公堤(2 / 2)

小閣老 三戒大師 4130 字 9個月前

前者早就跑去跟師父獻殷勤了,後者則是實在沒臉往上湊。

去年趙守正剛上任,就來低聲下氣求他,想借吳江縣境修一條太浦河泄洪,來減輕吳淞江的壓力。卻被易可久一口回絕。

那次雙方鬨得極不愉快,易知縣仗著本縣有百裡石塘,著實沒給趙狀元麵子。當時趙守正拍著桌子發誓說,要修一條二百裡石塘,也讓吳江縣嘗嘗,在水裡一泡就是半年的滋味!

易知縣那時候是壓根兒不信啊,還揶揄他們一百年也修不好!

誰知道才半年功夫,人家吹過的牛就實現了,而且是整整三百裡長堤。

除了想喊一聲牛伯夷,他現在就想問問哪裡有後悔藥賣。

小易也想要水泥啦……

~~

這時候,劈裡啪啦的鞭炮聲響起,將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湖堤上。

慶典到了最重要的環節,‘立碑為紀’。

堤上的八角碑亭中,應天巡撫海瑞與蘇鬆兵備道吳情一同揭去碑上紅綢。

兩米高的青石石碑上,鐫刻著鳳洲先生王世貞親筆撰寫的碑文,詳細記述了趙狀元自上任至今半年之內,所創造的豐功偉業,曰《趙公堤記》。

因其文章過於佶屈聱牙,會讓觀者產生自己太沒文化的挫敗感,故隱去。

權摘《舊明史·趙守正列傳》記載的這段曆史,以饗讀者:

‘……守正出知吳縣,未到任,鐵臀狀元已名動江南。知府蔡公以為大才者,不可小用也。恰逢昆山大水,壞城垣、淹田舍,漂人畜無算。遂薦以巡撫林公。公召見相談,引為古賢人,曰:‘昆山非君不可,然屈就,可乎?’公慨然曰:‘非斯不可。遂改知昆山。’’

‘守正至昆山,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守正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使複入,然民猶惴惴難安。守正遂廬於堤上,率其子持畚鍤以出。昆山父老感之曰:‘縣尊猶不避塗潦,吾儕小人,當效命!’於是官民數萬齊上堤,力保誓與江堤共存亡。’

‘有在籍副都禦史潘公,感守正高義,自湖州前來襄助。是年雨日夜不止,水患為數十年之最,江堤搖搖欲墜,險情百出。守正指揮若定,談笑自如,軍民遂安。又使官吏分堵以守,並造格、遙、縷、月堤以捍江塘,終保縣境無虞。’

‘尋出梅,險情解。守正與潘公等議,請役民夫十萬,築石塘以為百年計。有鄰縣易公嘗言:‘狀元大言炎炎,百年難就。’公聞言笑曰,‘夏蟲豈可言冰?’乃命子昊以石灰為料製水泥,將此物與粗石混凝為堤。日成二裡,江堤一月乃就,中外以為神跡也。’

‘後曆時半載,率官民修長堤三百裡。守正布衣徒步,日夜經畫。盛暑不張蓋,嚴寒不著裘,曰:‘民勞,吾何忍獨適?’翌年正月工畢,自此昆山永訣水患、農田大利,重為魚米之鄉,百姓方知生民之樂。然公憔悴如老農矣。’

‘公在治水期間,開展全民衛生運動,滅血吸蟲、除四害,亦為利在千秋之舉。昆山百姓至今仍呼為‘趙父’,曰‘無趙父則無玉昆山’……’

另據《舊明史選注》曰:

‘人常以趙子之豐功,薄趙公之偉績,譬如以大蘇鄙老蘇,言‘一人得道、父以子貴’也。’

‘更有甚者,謗公為‘木偶’、‘錐桶’、‘複讀機’,然觀趙公在昆山壯舉,此大謬。嗚呼,狀元之才、宰輔之能,議者均視而不見,其良心為犬食矣?’

ps.求月票。,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