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隊的隊長也直接轉為正式員工,成了助理農技員,暫時去帶著新四隊乾活。聽說明年就會調去彆處當農技員。
王六他爹王老漢則接了三隊隊長的班。他沒想到自己一個逆來順受的老農民,怎麼一下就當上隊長了呢?他說你們還是另請高明吧。苗場長卻說農場已經決定了,就由你來當……
隊裡農戶也每家獎勵了兩百工分,自是皆大歡喜,乾勁十足!
這一當上官兒,王老漢一下就精神了。腰也不駝了,腿腳也利索了,走起路來都有風了,動不動還念兩句詩。有了他密切配合,生產隊的工作就好乾多了,讓備受打擊的敖技術員稍感安慰。
就這樣磕磕絆絆到了夏收,打出糧食來一算,每畝田居然多收了一石!
更牛伯夷的是,因為提前育苗的緣故,稻子比往年早熟一個月。抓抓緊還可以再種一季晚稻!
這下所有人都服氣了。那些自詡種了一輩子地,覺得沒人比自己更懂種田的家夥們,全都乖乖閉上了嘴。
與主觀認定小農固步自封,拒絕變化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的是,農民們對改進種植技術的熱情是超乎想象的。但前提是要讓他們確信,這方法確實可以比固有經驗帶來更多的收獲,他們就會毫不猶豫的堅決改進!
於是在晚稻種植過程中,整個農莊從上到下早出晚歸,熱情高漲的把每一分力氣都用在了田地裡。
就連敖工都調整好心態真抓實乾,拿出住在田間地頭的架勢,帶領農民科學種田。
功夫不負有心人,農場秋收時再次喜獲豐收,產量居然跟夏收持平……這讓馬一龍都高呼不可思議。因為正常來講,作物的每次收獲,必然要從土壤中帶走一部分養分。兩季稻間隔極短,來不及把地重新養好,所以晚稻的收成應該低於早稻。
但因為農工和農技員們的全力付出。加之縣裡搞衛生運動,建立了廁所到田頭的糞肥直供模式,讓農場可以大力追肥,這才達成這個不大不小的奇跡。
結果兩季下來,老王家種的5畝水田,一共打了35石糧食,另外還種了3畝桑田,2畝棉田,所產的棉桑農場給折成糧食算50石。
85石裡,交稅10石,地租10石,剩下的農場與農戶平分,老王家可得32.5石。
但要還給農場預支的口糧20石,所以最後分到手的隻有12.5石。
他家也是整個隊裡收成最少的幾家之一。沒辦法,誰讓他家人口太多、勞力太少呢?彆人家跟他家一樣種10畝地,但因為吃飯得嘴少,能比他家少借五六石糧食。而勞動力多的人家,能種十幾二十畝地,收成當然更多了。
不過不要緊,王老漢當生產隊長,每個月有50個工分。八妹又帶著仨孩子,背著簍子到處拾糞、打豬草、挖河泥、燒草木灰,一個月下來,差不多也能掙上50個工分。
再加上獎賞的那兩百個,年底一算,竟攢了整整1000個工分。一個工分能換1斤糙米,1000個工分就是1000斤米。
還有在稻田裡養的魚和鴨,在家裡養的雞,田間地頭種的桑麻,房前屋後種的菜瓜,這些農場統統都收。
最後算下來,這一年下來,純收入超過20兩銀子!
雖然彆人家賺到30兩的也有,但王老漢和王六兩口子都心滿意足了。
王老漢這輩子,手裡就沒拿過這麼多錢。
他們在安丘老家時,辛辛苦苦忙一年,還不夠還饑荒。結果欠了一屁股的債,沒法子這才拋荒成了流民。
直到這會兒,他們才知道種地之樂啊!
而且這還是今年桑棉不值錢。聽說海貿開了,明年價格得漲不少。到時候收入肯定還得高!
王老漢這個高興啊,一咬牙拿出5兩銀子來,全家殺到了澞河鎮,全家一人做身新衣服,給孫子孫女買糖買鞭買肉肉。給兒媳婦和閨女買香粉,給自己和王六買酒!要狠狠報複下往日的貧窮!
好一通花錢下來,再看手裡還剩二兩三……
哎,消費習慣不好改啊。
於是又買了些日用品,把家裡那些破爛全都替換掉。
新年新氣象,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嘛!,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