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去年趙昊從兩艘西洋大帆船上搜刮到的戰利品之一。
趙昊知道土豆紅薯辣椒之類,幾十年前就已經從美洲被帶回葡萄牙去了,是以俘虜了果阿公爵號和東方美人號後,他就下令搜集他們的庫存,看看能不能找到這幾樣玩意兒。
然而讓他失望的是,做日本貿易的葡萄牙人夥食相當棒。紅毛鬼吃麵包,南亞土人吃米飯,蔬菜則都是大村家供應的,沒發現什麼特彆的。
就在趙昊準備放棄時,突然看到回來收拾行李的小盧卡斯,用個木箱子抱著幾盆花,好生眼熟。
趙昊讓他把那幾盆花拿過來,仔細端詳起來。
平托告訴趙公子,自己的副官是個熱愛生活、富有情趣的帥小夥,非但平時愛寫詩,還會中寫花花草草調劑下枯燥的航行……
“靠,這不就是土豆嗎?”趙公子端詳著那些紫色白色粉色的盆栽,失聲叫道:“哥倫布辛辛苦苦給你們帶回來,你們卻當花種?”
聽了翻譯的話,小盧卡斯告訴趙昊,確實是40年前,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從安第斯山脈帶回了這種奇異的圓形塊莖,因其形狀與蘑菇相似,故稱之為‘塊菌’,但在伊比利亞半島,沒人作為食物。隻是因為它的花和莖特彆漂亮,被王公貴族們當做新奇的觀賞植物種植。
小盧卡斯離開裡斯本時,便帶了幾個土豆,種在船上寄托對家鄉的思念……
一群暴殄天物的笨蛋,怪不得被大嚶乾。趙公子便不顧可憐的小盧卡斯的哀求,沒收了他心愛的盆栽,讓陳懷秀帶回國,交給馬一龍,並在信裡交代了栽培方式。其實也沒啥門道,跟種芋頭差不多。
馬一龍早就聽趙昊吹噓過土豆的神奇——此物高產抗旱耐寒,端得是窮人救星,王朝穩定器!因此哪敢大意?他趕緊按照趙昊的指導,將盆栽移植到暖房中。待枝葉枯萎後,方將塊莖挖出。靜待土豆發芽後切成若乾芽塊,種在精心配製的育苗土中,像伺候祖宗一樣伺候到現在……
~~
在趙昊的強烈要求下,馬一龍一臉肉疼的同意,挖幾株土豆中午嘗個鮮。
他算來算去,隻準挖四棵,剩下的土豆他準備一半做種薯,一半留種子……因為趙昊告訴他,土豆主要靠塊莖無性繁殖取得,但這樣病毒會一直傳遞下去,在若乾代後出現退化病變,導致減產甚至絕產。
雖然可以用硫酸銅和石灰水配置波爾多液,為芽塊減毒,大大減緩退化的速度。但還是必須要為土豆留種,靠有性繁殖培育良種,不斷為芽塊更新換代,這樣才是長久之計。
趙昊讓兩個弟子動手挖了四株土豆出來,收獲卻讓他有些失望。衝掉泥巴之後,隻見每一株根上的土豆,非但數量少,而且大都隻有鵪鶉蛋大小,最大的也就雞蛋那麼大。
“一是離著收獲還有十來天,到時候能都長到雞蛋這麼大。”馬一龍卻理所當然道:“二來,還是水土不服的老問題,將北方的小麥移植到江南,都需要好多年才能正常收獲,彆說這種漂洋過海來的東西了。”
“也是。”趙昊深以為然的點點頭,他想起另一個時空中,萬曆廿二年,金學曾就在福建推廣種植番薯,到天啟年間,迫於小冰河的壓力,全國開始大範圍種植,但效果很差,產量奇低。後來洪承疇在陝西強製推廣,甚至引起了民變。
結果穿越神器地瓜也沒救了大明,崇禎還是吊死在老歪脖子樹上。直到康熙年間,紅薯適應了大明的水土,產量才漸漸提了上來,終於造就了赫赫有名的地瓜盛世。
這也是為什麼南美高產三兄弟傳入歐洲幾十年,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沒當回事兒的原因。不是他們不吃——就算貴族老爺不屑吃,還可以拿去養活那些低賤的農夫嘛。
為什麼幾十上百年後就紛紛真香了?原因無它,三兄弟適應了,產量恢複正常了……
~~
那馬一龍為何有信心,十來年就能讓土豆適應呢?
因為他要讓土豆從一粒種子開始適應環境,然後挑選最精壯的植株繼續培育,當然可以大大縮短適應年限了。
所以說不留種不行啊,兄弟們。有這不良習慣的,要積極改正啊!
暖房中除了土豆之外,還種著趙昊從日本的傳教士手中得到的番茄、辣椒和向日葵。這些已經在日本種了不少年了,大體適應東亞的氣候,長勢反倒還不錯。
不過重要性無法與土豆相比罷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