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吞我四州之土,隻怕他會撐死。”袁譚冷笑道。
他打量著謀臣,道:“說來說去,難道你們就沒有謀算?!拿著鄴城不肯還,怎麼信你?!”
袁譚身後謀臣急了,道:“將軍,絕不可信他,此賊乃是蘇秦張儀之流,巧言惑主,他說曹操想要兩邊都要,其實那司馬懿又何曾不貪心,兩麵都想要?!若信他,無異於與虎謀皮!絕不可信之!將軍三思,此人當殺!”
謀臣哈哈大笑,道:“拿下鄴城是為自保,我徐州離此地甚遠,若將軍能得到冀州,我軍遠征而來,又如何獨守單單一個鄴城?!若問我軍有何圖,當然有所圖,所圖者,曹操耳!”
“曹賊深恨我主女公子,多番設計欲殺害,更是詐引我主呂布入局,行圍殺之事。雖未得逞,然,此等挑釁,我徐州上下恨不能全副兵力而重蹈之,如何能無所圖!?”謀臣憤憤不平的道:“所圖者,是許都!”
袁譚若有所思。
若說司馬懿以利誘他,他還真不信。若這樣說,他反而有點遲疑。
也許是真的。畢竟他以為,徐州甚遠,想要幾麵開戰,徐州哪裡有這個實力。
當然袁譚自以為自己實力強盛。這冀州是絕不可能叫徐州兵一直沾手的。
“將軍,這是合而利,分而害的事情啊,事關大局,還望袁將軍三思!”謀臣道:“眼下的袁尚如喪家之犬,隻要我軍拿著鄴城不與他,他又如何能與將軍抗打?!給他一個台階下,反而昭示將軍利於兄弟,豈不示仁於天下之美好?!袁尚早已無有實力與將軍相提並論。當此之時,若能利用,同心協力,先退曹仁大軍,便是趕走入室之虎狼也。若說分主次,到那時,再加以區分高下不遲。何必急於眼下?!袁尚必也要求和。如此三方合力,總好過三方單獨而戰,而被曹軍所滅好。”
見袁譚遲疑三思,謀臣道:“曹仁在此,卻並未有大行動,為的不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之意嗎?!隻等著我們三方互相消耗,將軍難道就要坐以待斃?!將軍可知,因為將軍因辛評而反複背信棄義,曹軍上下多有不滿,這份累積,卻並未發作,難道將軍不知這是在等什麼嗎?!”
這話卻是叫袁譚心中微動。他一向猜忌於下,但更猜忌於好過又壞了關係的人。
哪能知道人家心裡不記恨而消滅自己呢?!
袁譚道:“你且退下。譚再思慮一二。”
當即便有軍士前來圍住了他,這哪裡是請他退下作客,這是要看住他。不過謀臣也不意外,隻拱手道:“願將軍三軍後行!”
謀臣退下後,袁譚沉吟不語。
被曹操記恨會是什麼下場,無數人用事實證明了。袁譚能不重視嗎?!
這個盟友,既然被自己背棄過,那麼就必須得踩死,否則有這麼個仇人在,豈不是連睡覺也睡不安穩?!
袁譚心已有所偏了。
令他不安心的未必是謀臣的勸解,而是被勾起了心病。
他心中想要消滅所有潛在的,或是已經結仇的敵人。
不然這不安心。
而這份人性,就是人的劣根性,打個不太恰當的例子。當一個男子要拋妻棄子,在做出這件事的時候,他的心裡雖然有愧疚,但更多的是怕被記恨,因此,他表麵上可能會祝福妻與子幸福,而事實上是不希望他們過的好,最好是死掉的,這樣他的愧疚也就消失了。
有些更狠的人,有些權勢的,是會將妻與子給踩進泥裡,然後作踐死的。這不僅僅是為了讓愧疚消失,而是讓自己人性中的一部分不堪的證明消失。可以說這是一種變態的完美主義。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這樣,隻是一部分人劣根性會戰勝善良的人性。
而恰巧袁譚就是這種人。
為了所謂的完美,或者說是逃避心理而趨於完美主義,寧願讓辜負過的人,背棄過的人消失的那種人。
而司馬懿則完全的利用了這一點。
要說動袁譚,其實隻要觸及到了他的利益和心性,其實並不算太難。而最重要的是,這個時機很重要。這個時機是袁尚已經蒼皇的到處奔走,都不能逃離的窘迫之境。
見他被袁譚追著打,城池等要麼降了曹軍,要麼怕袁譚追究,也不敢親近袁尚,收容於他。若說壓寶與他,又怎麼敢押?!
他這節節敗退,明顯不能力挽狂瀾的才能眾人都看在眼中。
因此袁尚,幾乎已經在山窮水儘的邊緣。
晚上,漳水之邊。
斥侯又稟報造飯的洞又少了很多,他便知道,又逃了很多兵走了。
袁尚接連寫了很多信出去,卻沒有一封回的。沒有城池敢讓他據守,怕被袁譚報複。
倘若追打他的人是曹軍,也許還有忠於袁氏的人會願意以死而收留他。然而,正因為是袁譚,誰又願意摻合進這必輸的賭注中去呢?!能不臨陣變節投降曹操,便已經對得住袁紹了。至於誰為正統,等他們打個你死我活,分出最後的勝者再說吧!
因此袁尚當真是山窮水儘。
眼見糧草也殆儘,鄴城又回不去,他的眼淚不知不覺的就又落了下來。不禁後悔,早知當初,該留在幽州,至少還能保住幽州,不至於連個據守的城池都沒有,連自保的能力也失去。
袁尚的戰將們也都很沮喪。每戰每輸,叫人無奈。不是他們不強,而是士氣不振,人沒有信心,誰能打得贏?!
他的謀士給他出了一個主意,道:“將軍,不如求和吧!”
是求和,不是投降,那麼就是向袁譚求和,若是與彆人,便叫投降。,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