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上萬追兵入兗州(1 / 2)

三國呂布之女 real覓爾 8580 字 9個月前

說守荊州是劉備的功勞,還真不是,隻是劉備的加入,緩解了荊州的緊張。但大功勞,其實是這個人和他的集團。

周瑜與蔡瑁真合起力來……不敢想徐庶的壓力……

這個可真是紮人心了。

為啥呢,因為淮南與徐州都沒有水軍啊。連水軍也沒有,水戰就更不可能了。水戰不可能,便隻能防備淮水,卻無法到江上去作戰!

所以,一旦真合力來取,就真的是大麻煩了!

徐州缺馬,至於船和水軍,幾乎算是沒有。

徐庶愁的正是這個,所以隻能防守,防守本身是被動的,隻能出奇兵防守了。

紀靈與袁胤不敢耽誤,又出城去往下邳了。

徐庶送他們離開,又回城與張遼寫信,寫完了,又歎了一聲。

便不是三方來圍徐州,這拉長戰線,也足夠消耗徐州的實力。

短處也很明顯,戰將奇缺,人員不集中,隻能儘力死守。死守雖可守,卻無法有利反擊。在防守的過程中,其實是可能會出問題的。

一旦有口子破了,而無法有效抑製,或是不能及時應對,便會被長驅直入。

屆時南北皆開戰,徐州的消耗太大。

徐庶一想到諸葛的能力,頭皮都開始發麻。

給張遼的信寄出去,又迅速的寫了封信給陳登。

陳登接到信以後,其實也與徐庶看法一樣,這件事,如何破?還是得從蔡瑁身上破。

諸葛要荊州與江東結盟是嗎?!嗬,蔡瑁肯嗎?!

這個事得做,不能遲疑。

但是徐庶給他信的意思,很明顯,要他們各自彼此守好城池和這一帶。廣陵交托給他的意思。而徐庶呢,必定是死咬著壽春,盯著這一帶了。

還好有張遼在。

這一帶的壓力,也很大啊。

徐州府,陳宮對賈詡道:“一個諸葛,攪亂了所有的計劃。聯盟荊州一事,恐夭折矣,再不可成了。”

有他在,必然不肯讓劉表與呂布結盟的。

他們要利用蔡瑁,他就不會利用蔡瑁了嗎?!

“蔡瑁這個人,有自立之心,必定不會為我等所利用,當然,也必不會被諸葛所擺布。”賈詡道:“荊州,他不會讓給任何人。他是荊州世族,劉備想把他排擠出去,不大可能。想要謀害他,隻怕適得其反。他又怎麼可能會為劉備所驅使?!諸葛之計雖好用,然人不聽,不配合,難成大勢。孫策便是深明大義,不顧父仇,隻以結盟事重,蔡瑁肯嗎?!劉表肯嗎?!”

陳宮笑道:“劉表也是如此,先前孫策說打淮南,調頭又打荊州,已經背過一次盟。現在,劉表必不肯信他。便是謀成了這事,效果也會打個對折。”

賈詡深以為然,道:“元直的壓力還是很大,此番之事,還是要看元龍和元直的了。”

陳宮點頭。

二人相信陳登和徐庶的能力,況且還有張遼,袁胤,紀靈等主力在,完全不怕有什麼變故。他們完全能頂住壓力。包括下邳的事,倒不用操心。

此時賈詡憂心的是呂嫻那裡的狀況。雖有馬超在,可是馬超是什麼性情,會不會臨陣跑掉?誰能知道?!

再有便是呂嫻能脫險,司馬氏若是有個閃失,司馬懿就會怨恨,一旦怨恨,坑死呂布,也是易事。

所以兩人現在反倒更揪心的是呂嫻這邊的事。

如果她隻是單獨帶兵,二人倒不至於如此。

天下大事,很多的計劃都已經半路夭折了,若是連司馬懿的事也沒能成,而出了意外,徐州以後還能有什麼能力回天?!

所以不僅呂嫻不能出事,連司馬氏也一點都不能出差錯。

張虎已經回到徐州,是快馬加鞭,急行軍回來的,徐州雖有點小怪異,但的確算是風平浪靜,沒有什麼不對。

張虎回到軍中任職,倒與虛奴一見如故。他們隨著郭娘子,領著徐州城防務,穩如泰山。

鐘繇得知郭援死的時候,是很傷心的,然後接到了郭嘉的信。

鐘繇豈能不知曹操的打算。他從心裡過了一遍,就立即發兵,急追著呂嫻而來了。

而袁尚本來就很鬱悶,郭援死就死的不明不白,而罪魁禍首還大搖大擺被護送著離開冀州了,這不是打他的臉嗎?!他豈能甘心?!

本來就遲疑著要不要違袁紹的命令,殺了呂嫻再說,再加上聽聞馬超又來護送她了,袁尚心裡的感受就更深了,這種願望十分強烈,蠢蠢欲動。然後就聽聞了鐘繇立誓,言是郭援與他雖各有其主,雖國賊,然,卻有血脈相連之情份,他可為賊,他卻不可背血族而不顧此仇,非報不可。因此直接違了曹操的命令,私自發兵,一徑去取呂嫻。

袁尚聽了這個消息,也是冷笑一聲,彆以為他蠢到真以為這是鐘繇私自行動,若無曹操授意,他敢這麼做?!能這麼魯莽?!

無非是上不得台麵的謀算罷了。

為主子,便是賣兒賣血都可以乾,更何況是報私仇,不顧大義的名聲了,也是可以犧牲的。個人榮辱算個啥?!

這鐘繇也的確忠心,為了效忠曹操,這是連個人名聲都不要了。

乾醜事,分明是想替曹操乾臟事,還先承認自己是私仇私情,不顧大義,然後先把曹操給摘出來。嗬嗬,這什麼意思呢?!意思是,這是我私自行為,與曹操,與許都無乾。

無乾個屁!

若真是想報私仇,真行動起來,哪有那麼多廢話?!

袁尚是翻了個白眼,本來是咬牙切齒的很,見了這麼多人都要呂嫻死,正合他意,因此也立即從河東郡發兵,無論如何要乾翻馬超這小馬賊,還有呂嫻的。

郭援不能白死,臉麵不能儘人踩,其實最重要的是審配放出來後,給他寫了一封信,叫袁尚務必要攔住呂嫻,此人絕不可放回徐州,是縱虎歸山之患。

審配是他最最忠實的擁護者,不僅隻是擁護這麼簡單,更多的其實是利益捆綁者,審配身後站著很多人,一道支持,投資在袁尚身上。到了一定的集團裡麵,不僅隻是擁護這麼簡單了,換句話說,他們二人的利益是相同的。

所以袁尚對審配,說是言聽計從,也不為過。

因為他們的利益是一樣的。

審配一有信,本就有心的袁尚,即刻發兵八千,親自帶著兵馬一路往兗州來了。

審配被關,也是他運作著迅速的放出來的。他保審配,審配擁護他,這就是一種循環,一種謀合,一種集團本身,叫利益共同體。

審配是非殺呂嫻不可,這次是真的不計代價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