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道:“還是要小心,這馬超一向不按常理出牌,性情火躁,若性起,也許一個念頭就不管不顧的率兵殺來!所以,還是有硬戰要打!”
劉備自然不敢心存僥幸,隻是歎道:“馬超好生將才,可惜了……”
諸葛亮見他麵有憂色,便道:“馬超年少,還未定性,此人也反複無謀,多戰而無功,將來與徐州之事結不結盟,還不好說!”
“倘若結盟了助了徐州呢?!”劉備心中的擔憂簡直無法預料。
諸葛亮在地上用枯樹枝一劃,道:“若如此,呂氏之基業,將東連海,西闊西北是也,橫跨兩地,兩相一擊,中間必收入手中,其勢,吞北國,斷巴蜀出地,絕江東之出,在旦夕也!”
劉備一聽,怔怔的看著地上的草圖,“吞北國,斷巴蜀出地,絕江東之出!?”
“軍師可有計能破二人聯盟?!”劉備道:“昔日備也能謀劃過挑撥呂布父女,反目成仇,然而,計絕不成……如今,已是束手無策了。眼看這馬超也被其招攬,備心中,何其憂慮!”
為什麼沒成?!一開始劉備是絕不肯放棄的,隻要呂布父女一出征,領軍一處,自然會生嫌隙。但是他的計劃落空了。因為徐州根本沒有按著他以為的方式來。
呂布身邊有司馬懿,呂嫻另組建一軍,不僅沒有在一起生怨隙,反而因各自重組,變得更強了。
而軍中不行,哪怕在徐州政事上,也可以生出多少怨隙啊。
但是呂嫻又讓他的計策落空了。因為她把徐州的權分出去,分給了死忠!然後隻要牢牢的抓住了他們就可以,而這些人,又反過來束縛了很多的死忠,延伸出去,變的更壯實了。
而主持徐州庶務的人,都是人精子,他們行事,向來不願意破基本的規則,彆說呂布感受到呂嫻爭權了,他是根本就沒這個感覺,不是呂布感受不到,而是這些人,行事規範,自身並無讓人指摘之處,這叫劉備就是有心想要下手挑撥也挑撥不著。
比如軍情,不管事大事小,都是要送交呂布印鑒的,不管呂布看不看吧,這是另外一回事。但誰也不能說,徐州之事,目中無人,全是呂嫻攬大權。呂嫻甚至連攬大權的表現都沒有……她的統治與手腕是潤物細無聲的,可她的決策,未必就隻是些形式上的表達。
而商議決事,不管事大事小,都是要報與呂布的,呂布雖然不耐煩聽,也都要報。呂布經常就是這些公文煩的要死要活。可是不批也得批,也就一目十行閱過就壓下鑒就算,事後問他,他哪能記得清?!
但是反正就是規範著來的,沒有半點錯事。
呂布就是再記不住,甚至都懶得看,以這個挑刺說,有人糊弄呂布,呂布能翻個白眼,信不信?!就算想在其中作文章也做不起來。
呂嫻是沒有半絲錯漏,不留半點把柄,不違孝道,錯無可抓。這才是呂嫻真正的高明之處。
看天下之強,此徐州之少子,說隱形的統治人,將來的人,無疑隻可能是呂嫻。
就算呂布指明不是她,哪個能認?!
劉備見司馬懿跟著了呂布,也就死心了,他知道此計胎死腹中,再不可成!
可是甘心嗎?!
是絕不甘心的。
父女二人若是在一處,牙齒碰石頭,不管多親,久而久之的,難免都會有生嫌怨的時候,可是呂嫻高明啊。她隱形了。她把呂布交到了司馬懿手上。
可是,誰能否認,真正抓緊著徐州政權的是人不是她呢?!
什麼叫天賦,什麼叫手腕,這就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隱形的線,把徐州抓牢,包括呂布!
偏呂布這人,也不是那種多疑的人,也不是那種會耍弄權勢的人,他甚至都感受不到,這個人就是腦子缺根筋,很多事,他都懶得管,隻說問軍師去,問呂嫻去,問陳相去,問賈詡去……
這一種,若是擱再慈愛的父親身上,哪一個能受得了?!劉備受得了將來兒女獨攬大權?劉表能?!一直壓著兒子呢,至於袁紹,他還知道兩個兒子平衡一下,相互鬥一鬥,去製衡呢,曹操就更不可能了……
這呂布真的就彆用一般人的思維去想他。
他就真的是那種腦回路特彆清奇的人。
劉備一直以為,呂布現在所處的位置,早超過了他的腦回路可納的範圍了,以至於,他根本都不知道這算怎麼回事?!
這貨自己的權力早被攬了,權也早被分了,後花園都被占了,他還樂嗬嗬的,就他這德性,將來呂嫻翅膀一硬,用不上他的時候,實力一統北國,她就是把呂布架空了,關起來,誰又能管得了?!
所以劉備可想而知有多鬱悶吧。
真的就是那無處下手的感覺。真的就是!
他半點不忌憚呂布,可他真的忌憚呂嫻。
呂布多行不義,丁原董卓的債,是呂布的,都說父債子償,然而,罪不及子孫也是有這句話的。
呂布想要完全洗刷掉那些,不可能!
但這些原罪,呂嫻頂多擔個呂布之子的名聲,但罪名,她是沒有的。
而呂布所掙來的榮光,威赫顯名,她就在他的光環之下,真的就是好處占儘,才有此根基。
這份實力,這份養份,呂嫻將來……
劉備看著諸葛亮,心中又怎麼能不急?!
“馬超甚強!”劉備道:“他若與徐州結盟,強強結合,中原之事,定矣。哪還有旁人之事?!軍師以為,這馬超與呂嫻之間可能離間?!馬騰與呂布之間,可有圖隙之處?!”
“如主公所言,兩者近,可圖,遠卻可交,至強之道也,”諸葛亮道:“馬騰與呂布非一路之人,而馬超與呂嫻也如是,若是兩地相連,必相不容,若遠,反而會為盟友。若要取之,除非二處有水火不容之勢!”
“而呂嫻的高明之處,正在於此,馬超,可用,放遠了用,龐統,有才,更用!也放遠了用,二人相互製衡,相互監視,”諸葛亮道:“董卓之亂又是如何開始的?!是何皇後何國舅二人召十八路諸侯進京開始的,而呂嫻深諳此之弊,所以,她心裡是忌憚馬超的。用他,卻未必肯信他。也有手腕轄製他,若即若離,雖重用,卻放在核心腹心之外!馬超尚年少,有些事,他現在未必懂,待過三五年,他又如何甘心?!肯臣服於呂氏?!呂氏強,他必不服。”
“馬氏呂氏結盟,強至三五年,未必可破,然而呂氏越強,平衡打破,這其中的臣屬關係又如何確定呢,必要分出君臣,而馬超,未必是肯屈居人下之人。如若生不平心,必有內耗之戰。此為不義之弊。”諸葛亮道,“除非呂嫻心裡更有他策……”,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