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守了三四日,才又有小舟靠近!
江上都被孫策摸透了,尤其是這一帶,接連看了好幾晚上,如今哪怕依舊是無星的黑夜,夜間也有風,江上也有浪,江東的小舟卻如履平地,小舟踏著浪終於落了實地。
高二娘一直盯著呢。
兩方都沒有舉火把,完全憑著的是曠日持久的久經戰場的經驗,哪怕夜再黑,總是會有一點點的星光的亮的,不至於說無星的夜晚一點點的光亮都沒有。因為沒有極至的黑!
而久經沙場的人,多多少少的有點夜視能力。也未必說是超能力,而是作為動物的本能,人也是動物之一。人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一旦適應了黑暗,人類的眼睛,也足以能大致的判斷黑夜中的移動物。
被烏雲遮去的星和月不曾餘有多少光亮,顯得這個夜十分不尋常的緊張。
本是尋常的深夜,竟連動物的嚎叫都顯得那麼暴躁。隱隱的山林中從遠處傳來的回聲,夜鶯的聲音,還有貓頭鷹的聲音,以及被風聲吹的略有些淩亂辯彆不清的狼嚎。
身邊一個精英低聲道:“高小將軍仔細聽,這聲音裡,好像有梟鳥的聲音……也像鷹。”
高二娘噓了一聲,示意他們噤聲,他們一動不動,不敢再發任何聲音。
樸棱棱……
似乎有什麼撲棱著翅膀,俯衝下來,從遠到近,扇動翅膀的聲音,想忽視都忽視不了。他們不敢往上看,連呼吸都放勻了!
良久,那撲著翅膀的聲音遠去了。
眾人才輕輕的鬆了口氣,卻依舊不敢有太大的動靜。
必是孫策來了!這一點高二娘心中萬分篤定。能在當下豢養鷹作為助力的人,很少!小城守,到郡守,每天事務繁忙,未必有時間能夠親自馴養鷹。
鷹這個動物十分野性和靈性,就算要熬,它隻服強者,並且一定是親自馴它的人,它才會服從。
旁人不好講,但孫策一向誌於戎馬,他是有時間可以馴鷹的,尤其是到了江東以後,他完全可以有時間多馴幾隻。
就是呂布,以前也是沒有鷹的。直到呂嫻開始命人馴鷹,但多數隻是用來傳信。就是這般,鷹也隻聽命於馴它的人,呂嫻沒親自馴過,鷹也不買她的帳。而且整個徐州其實沒有多少隻!一雙手能數得過來!
鷹這個東西很稀罕,比一匹好馬都稀罕。除了西北部,有天然的以外,鷹在中原極少見!因為鷹不愛平原,它更愛高山大峰,人跡罕至之處。
而這黑夜,大晚上的,突然出現了這樣的一種辯不清的天空飛物,除了鷹,高二娘不作他想。除了人馴出來的鷹,很少有野生的鷹會主動的俯衝下來。除非有獵物。而鷹,多數都是白日活動的。
這樣的異常,隻恐怕它出現的目的是在於巡視此地軍情!
來的人是誰,還要想嗎?!
有九成,必是孫策!
鷹大約是去了彆處,再沒聲了,然後良久,又聽到幾聲獵狗的叫聲,雜在狼嚎裡,雖不顯耳,但幾人還是聽出來了。
人馴的專門的獵狗很少叫。
隻這麼一兩聲,足以讓高二娘頭疼了。這一次的任務不好辦。
既有鷹,又有犬……果然,孫策依舊是孫策,他縱然也有魯莽的時候,行事方式也是縝密的。他並不是真的來打獵,他知道他來是為了什麼,所以帶了這些。以策萬全。
這下子是真的有些棘手了!
高二娘不敢再說話,唯恐驚動了那犬,目前還不知道帶了幾隻!
她隻是小幅席的朝其它人略搖了搖頭,示意他們不要妄動。
眾人放緩呼吸,一動不動。
冬夜極冷,但他們都撐著,依舊盯著江堤之上的動靜。
而更麻煩的是,又有另外兩隻小舟趕到了,各下來了幾個人,也就是說孫策絕非孤身而來,而是帶著略有十幾,或二十的人左右,必都是精英,身上著短打,然而都是背著弓箭的。
唯一沒有的就是馬,大約是帶著馬過岸極不方理,所以並未帶馬。
高二娘手微微握在了地上,抓住了枯草的根,一雙眼睛銳利的盯著那邊的動靜。
這渡口以前是個官道直通碼頭的地方,然而為了防禦,將官道與碼頭之間挖了一個壕溝,等於是斬斷了一馬平川的可能。
而要從這個渡口上來,唯一最快的方法是從這個高坡上爬上來。
孫策必是打定了主意要上來,他們已經開始行動了,帶了鉤索等物。
他上來以後,必會散於此處,各自去搜尋信息,必會到處尋馬,一旦得了馬跑了,再想找到孫策本人,就難了。
而高二娘現在也麵臨一個選擇,要麼,就等他們上來就動手,要麼……他們行動,她選擇跟著。
現在就動手,萬一得不了手,必放跑了孫策,這裡就在江堤邊上,孫策很容易就被小舟接應走了。撤退十分容易,而高二娘人手不多,也未必有很大的把握。生死她倒不怕,也隻是怕不能得手。而黑夜之中的風險是,哪一個人是孫策,誰能知道?!
而跟著,孫策可能不會叫人分散,也很可能叫人四散。那麼孫策就會落單。那時候再動手的成功機率高一些,但是,他帶了犬和鷹,她帶著人跟隨的話,被發現的機率也很大。
而若被孫策尋著了馬,隻恐就真的逃之夭夭,再不能得手了。
而她現在就必須要麵臨一個選擇。
到底在哪兒動手?!
高二娘在心裡權衡了一下利弊,覺得還是一一擊破更放心,便低聲道:“見機行事。他們若分散,一人跟一個!”
眾精英點首,隻是……又哪裡會知道,究竟哪一個是孫策呢?!
這個東西就要看天意和命數,還有運氣了。
而孫策也確實是落了實地,先將三隻犬放向三個方向,跑了跑,嗅了嗅,沒嗅出奇異的東西,便沒有叫,鷹也早飛遠了,並沒有高空長啼。
孫策便知道,這裡很隱蔽,再加上夜極黑,便吩咐道:“將舟藏起來,留二人在此接應,其它人,與吾走!”
眾人應命。
隻是太史慈也跟來了,他是死活要跟來,就怕孫策有閃失,苦勸不住,孫策非來,太史慈便也賴上了船,這才跟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