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仲達舉賢不避親(1 / 2)

三國呂布之女 real覓爾 8017 字 9個月前

曹真心中,不亞於一片雪崩。

大事,怕是不妙了!

某種平衡,可能真的要開始被打破了!

與曹營中人的感受不同,至少司馬懿心裡,談不上驚悚,也談不上高興,更多的,是一種詭異的感覺。

他可能要重新衡量一下徐州內文臣武將的份量,尤其是謀士的力量。

陳登能乾出這麼大的事,他是萬萬都沒有預料到!縱然有運氣的成分,也是孫策失誤而送上門的幸運,可是陳登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承擔的膽色,這個人,他就得好好的衡量一番輕重。

這是一種砝碼,一種加持,一種平衡打破後的傾斜。

對於袁營可能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然而對於曹營來說,無異於是雪上加霜。

因為此時袁氏名震天下,兵強馬壯,翦滅公孫瓚後,已有隱帝之實!可是曹操不同,他征伐呂營失敗了。

而這一個傾斜一出現,更打破了一種無法言說的平衡。

這件事情,曹營之中的諸將諸人,謀士等人,哪一個不心驚?

包括曹真,曹氏諸子,無論從文從武,能得到曹操重用的人,哪一個不懂這種大勢?!

所以,可想而知,包括曹真在內的所有曹營陣營人的憂慮!

這種憂慮就轉換為了一種切切實實的無奈,還有憂患。

雪崩之時,洪水傾下時,曹氏真的能避免而躲開嗎?!

究竟是何時,曹氏漸漸的失去了一種主動權的呢?!

如果不能在與袁氏之戰中獲勝,那麼……是不是已經算是走向覆滅。

曹真半夜心跳的厲害,根本睡不著,而另一個睡不著的人,是司馬懿。

火光明明滅滅,跳躍在他眼中,印在他的臉上,讓獨處而冷靜的他現出一種詭異的表情。

他不是那種遇事就急的表現出來,或是有什麼肢體語言,例如坐不下來那種人。他反而是另一種安靜的反應,甚至看上去有點呆滯。

無人在時,他才會眼睛盯著火光,微露出情緒來,若是有人在,他便會斂去眼中神色,是那種謹慎到連眼神都不可以展露內心的那種人。

原本他就算是一個人獨處也不至於如此,但是這個消息實在太令人震驚,獨處的他,此時也微微有些破功。

縱然是智謀無雙的智士,此時,也不過是個青年,到底還保留一些青年天性在身上的,遠不及史上到了年紀後的老謀深算!

每一個人對事情發生的反應可能不太一樣,但內心一定都是差不多的,可能想的不太一樣,但是內心的震動,基本類似,隻是有些人外顯,而有些卻拚命內斂。

司馬懿就是如此。

他並不顯得焦躁,隻是安靜的坐著,火光搖曳,將他的影子印在帳內,莫名的有一種孤獨之感。

孤獨二字,此時用來形容司馬懿來說,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他是個聰明人,是極度的聰明人那一種。他明白,這件事的發生,對徐州,對天下,對諸侯意味著什麼。他又該如何做,才叫真正的順勢而為。順勢便是趁機為徐州謀劃更多的利益,因為這是險境,也是巨大的機遇。

他坐在船首,掌著舵,他完全有能力去駕馭這船,讓它去乘風破浪,劃過險境,爭取到最大的利益,而到達彼岸。這樣才是不負一個謀臣最終極的追求!

他也必須得這麼做,因為,他意料到了徐州的謀士,陳宮,賈詡,陳登,徐庶等人的可怕,以及武將雖有不少無名之將,但終究都是強將。他不可逆勢而為!

隻是,情與理之間,到底還是有一個鴻溝,他就是想不通。特彆的想不通!

這算是徐州的運氣吧?!呂布何德何能,能有這種運氣?!他配嗎?!

他更是在情感上有一種抗拒,似乎徐州越來越順,每一次破局,都讓人驚訝,驚訝到讓他心驚失語的程度。

他根本不知道,這到底,算是怎麼回事?!

從小飽讀詩書,對天地,對天下,都有著深刻理解的他,此時此刻,真的有些迷茫!

他像是迷失了方向的哲學家,理論家,完完全全的沉浸在一種自閉的陰影裡,思索著什麼!

反思也沒有,因為他就是想不通!

他收到的其實並不是徐州的簡報彙總,而是司馬氏的信,是他的兄長寫來的,信寫的很長,信中並沒有多餘的形容人的情緒的字眼,有的隻有平輔直敘的關於在徐州發生的事,也因為是家信,所以才寫的無比的細。包括孫策進了徐州以後的浪湧般的驚險。

也正是因為如此,憑司馬懿的智慧,更能看清楚這其中的很多的處理都很妥當,甚至可以說是掐住了江東的咽喉。

如果江東舍不下孫策的話,就要一直被徐州給掐住咽喉了!

而賈詡這個人,不可謂不毒,他根本就沒想過,一擊之間能將江東弄死。

他采用的是慢打,拖延的戰略,打算在彼此力量交錯之間,雙管齊下之下,不費多少力氣的將江東慢慢的給耗乾,然後,收入囊中!

這個人,本來就已很可怕了。

而更可怕的是,陳宮,徐庶,陳登等人都有與他同樣的共識!

而這共識之下,還有一種犧牲奉獻的精神,甚至能讓他們不惜為此付出生命的決絕。

首當其衝就是這陳登!

他有這種能力不足以讓他驚訝,讓他驚訝的是,他在這件事情中的角色,以及對徐州的一種忠心,讓他更為吃驚。

人,是怎麼到這種地步的呢?!

司馬懿並不認為,這是陳登的妥協與向呂氏父女獻出忠誠的折腰。他理解為,這是一種真正的士對主的認可!

隻怕徐州的很多理念,擊中他的內心了,才叫他雖不認可人,卻願意為這個他內心已經認可的體係而付出自己的一切,智謀,果敢,甚至是生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