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6章 長驅直入冀州驚(1 / 2)

三國呂布之女 real覓爾 7468 字 9個月前

司馬懿點首,道:“哄著程昱,不等他進冀。與其與他共分,不如搶先攻入,拿下府庫,清點魚鱗冊和黃冊要緊!府庫是冀州土地與人口之本,拿住了這個!便是袁軍殺回,我軍撤退,冀州半疆也已在主公之下,隻要征戰不輸,整個冀州都將是主公的囊中之物!早晚而已。”

“仲達之意是攻而不守?!”呂布道。

司馬懿點首,道:“守也未必能守得住,袁紹勢大,若率兵而回,反為不妥。況且,冀州若出事,曹操那邊還不好說是如何反應!”

“若是如此,與搶掠何異?!”呂布道:“終究不落義名!”

幸虧你還想到不能搶掠。

司馬懿道:“自然不能如此,我軍約束上下,可與民無犯。不僅不可搶掠,更需要開府庫,拿出存糧發放於民而安民心!”

呂布想了想,道:“便依仲達之計!布便寫信送與馬騰和張楊,叫他們隨我軍後,當速來!”

“自當如此!”司馬懿道:“到了冀州,便知府庫之中糧草有幾許,能翻出冀州的各件書文總結,便能算出如今的袁紹營中大約有多少糧草,至於各軍的去向,糧草的運輸等。府庫之事,極大也!”

“袁紹營中上上下下多少人世族大家,家眷多數俱在冀州,主公若能將此二者拿捏手中,袁紹營中必人心失散而分心也!”司馬懿道:“便是殺回,也未必敢拿主公若何!”

“為何?!”呂布道:“為儘忠者,拋於家室者,不知凡幾!”

“主公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若捏著所有的家眷在手,不管是何人領軍趕回,他隻會顧首顧尾,不敢對主公妄動,非顧忌自己家眷也,而是顧忌他同袍的家眷,若被殺之,他便背負所有同袍的恨意,”司馬懿道:“袁營之中關係複雜,甚至是千絲萬縷的關係,便有著千不能動,萬不能攻殺的顧忌。這便是,人事雍腫而令上令下達時,時效降低的大問題了。”

“原來如此!”呂布道:“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者,蓋如此矣!”

“除非對方來的是十分有魄力的人,否則想要擊主公,不可能。”司馬懿道:“非敗於主公之手,也非可勝於人數眾多也,而是他們必敗於自己人之手!”

呂布細思之後便是大喜,道:“既是如此,便速進冀州要緊!”

司馬懿終於鬆了一口氣。

呂布這人,不催不行。而催促他,不將話與他說明白,他也是不一定會聽的!

隻要離開了兗州,進入冀州地界,便是郭嘉的信,也暫時到不了呂布手中,也到不了他耳中了!

此時拿下冀州,無異於捅下袁紹的腹心,他必方寸大亂,若是曹操跟進,袁紹這一次,不元氣重傷都不可能。再趁他病要他命。整個冀州都會四分五裂!

呂布心中有了目標,很快就開始加速的行軍,一日半後便已經神速般的到達了冀州的邊界,然後也未停留,毫不遲疑的就直接往冀州進軍。

遇到邊防哨站,略有些人馬,呂布也是自己沒有動手,底下的將士就已經將人給滅掉了!

一路竟是無人可擋的火速往冀州而奔去。

司馬懿坐在暖和的兵車以內,對著袁紹的地界陷入沉思。

幕賓見他不語,便道:“軍師可是有所顧忌?!”

“袁尚深入兗州,能不能回得來,尚不好說,但他半廢,是真的。不管能不能活著回來,隻要敗了,就算活著,也已威信喪失,就算能收集全部人馬,也隻是烏合之眾。”司馬懿道:“此次進冀,第一件事便是廢掉他全部在冀州的勢力。包括他的擁護者……”

所以會殺掉一批人。

幕賓聽明白了,道:“軍師擔憂的是袁譚?!”

司馬懿點點頭,道:“冀州若得之,袁紹必率兵回,曹操絕不會坐視他輕率兵回,必襲後,也會元氣重傷,但應不至於立即就一敗塗地。”

“隻是袁譚已將勢力撤出冀州,袁紹若敗,袁尚若有失,他也未必肯救……”司馬懿道:“袁紹軍若四分五裂後,必然有半數,儘奔於袁譚。半個袁紹的實力,不得不叫人忌憚……”

“軍師莫非是怕他投靠曹操?!”幕賓道:“畢竟是袁紹之子,豈甘心事於曹操?!”

“就怕整體的局勢逼的他不得不與曹操結盟。”司馬懿道:“許都危除,曹操豈會坐以待斃?!他必會拉攏袁譚,安撫之。若袁譚倒向曹操,後續之戰,恐怕極不易!”

這樣的憂心,眾幕賓聽的也是眉頭緊皺了起來,道:“……袁譚不至於不救生父!”

“自然不至於,隻是不親自救,隻道被戰爭拖住纏住,袁紹又能耐他何?!”司馬懿道:“袁氏父子不和,久矣!其中積怨,非是尋常人家可以度之!”

“不錯,自上次袁紹罷免袁譚之後,袁譚如受弓之驚鳥,看他積極撤出勢力,重兵於外,恐怕已是有自擁立之心,這樣的人,哪裡會像以前那般隨意,必然將手中兵馬牢牢的握於掌心!”謀士道:“必存保存己之心,而對大變坐視不理也!”

袁譚現在必然出現了保本心理。

他的內心裡有一道溝渠,這條溝渠的對麵可能就是袁紹和袁尚,他站在溝渠岸上,想的隻是彆拉他下水,不要波及到我,我隻要保證我自己鞋不濕就可以了。

這就是保本心理,保住自己的。

這算是非常典型的後遺症。

而這件事,也不能說完全就是袁譚不顧父親兄弟。而是,現實是逼的他不得不顧!

父子兄弟一旦相互戒備時,在平和時尚且有所縫隙都不能彌補,更何況是生死關頭?!

袁術出事,袁紹也並未輕動,但天下也並未多有指責。那麼,袁家鬩牆,是有傳統的。外人想要攻擊也難,畢竟能保有底線,沒有到相互殘殺的地步,就已經算是容忍了。

這天下的理與情,也就到這個程度。

都說父子兄弟要相互敬愛,友善,然而,世事的標準就是,隻要你們沒有相互殘殺,便是有些齟齬,其實是在世情合理的範圍之內。

所以袁譚,很大的可能是不救,保存自己的實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