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還需細思,不可莽撞。”張遼道:“須得穩妥,方可穩步進行。”
張虎點首。
如今他們父子與呂營斷了聯係,為的就是見機行事,牌要用在最重要的時候,而眼下遠沒有到最重要的時候。他們必須沉得住氣,才能既行事的同時,又幫到呂布,還不能露出行藏來。否則,一旦有蛛絲馬跡,恐怕這些嫉才妒能的諸將,第一時間就要勸袁紹殺了他們父子。
張遼來回踱步,細細沉吟良久,道:“不急!我兒先細心探聽營中情況,再做決策!記住了,寧願遲,也絕不可莽!”
張虎鄭重的點了點頭。出帳去了。
張遼父子在袁營之中其實沒什麼存在感,除了他們剛來投降時,受到點壓力和關注,但很快袁營中人又去自掰扯那點利益了,哪裡還能顧及他們?!
所以張遼父子二人一直在做冷板凳。二人也不著急,一直很耐心的等待著消息和用處。
他們在袁氏陣營之中是沒有根基之人,若是無人推舉,是不可能受到重用的。況且,也沒人真想拉攏他們。
以往人才多不可勝數,各派都想要推舉自己派係中的人,哪裡還能顧得上他?!
當然,他們也都不屑於拉攏這對父子。
張遼其實完全可以看清楚局勢之後,用金錢收買,而得到拉拔和重用。但他擁有無比的耐心,並沒有這麼做,因為這樣太粗糙了,也太紮人眼睛。
因此他所做的隻是蜇伏。
張遼在看局勢方麵,其實挺準的。
一旦冀州形勢出現變化,原本不屑於用他的人,到了無人可用時,也許會紆尊下貴的開始拉攏他。所以,他隻需要等。並且,還要擁有十足的耐心,和沉得住氣!
否則,在這驚險之中,反而被人所害。
袁氏陣營之中一直疑心他們父子與呂布還有聯絡。這種時候,就一定要沉穩住了,否則,會很麻煩。
張虎隻需細心一打聽,就能探聽到很多的消息,包括四方聯盟已成,決定要進冀州的消息,讓袁紹大帳都很慌亂,今日便進進出出的全都是獻策之人!
他也沒有湊上去顯得自己十分著急。張虎肖父。他知道,不用急,有些消息會自動的往自己耳朵裡鑽!
整個袁營就是這樣混亂的,無序的,這就是兵多而不整,派係多,全都是耳目的負效果了。人心各異,各選陣營,哪怕連一個喂馬的小卒都能得知些消息。
他們或是袁譚的人,或是袁尚的人,是靠賣消息而得以生存的。有些人,甚至已經忘了本職到底是效忠於誰的兵馬了。
張虎來袁營以後,隻覺這裡,到處都是不可思議。這樣的事,在徐州是不可能發生的!
事涉軍機,軍情,若是連養馬小卒都約束不好,還談什麼軍機軍情。
他召來跟隨自己身邊的小兵卒們,示意他們去各營辦事,順便再長耳朵聽一聽,很多事,不用打聽,就能聽的清清的。
各兵士早熟能生巧,領兵各自去了!
而袁紹營中早已經震怒伴隨著慌神,令袁紹大驚失色。
此時,他已隱隱懊悔,沒有聽從田豐之意防備呂布。隻是眼下,他說不出來而已!
有的人麵對自己的失敗和錯誤決策,能厚著臉皮,馬上認錯。
但有些人,越是成功,反而越不能承認自己半點的錯,不能容忍自己的不完美與瑕疵。人性大抵如此!
所以說劉邦可貴就可貴在這裡,他若是認清了,能馬上認錯,並且誠懇向群臣道歉。也肯聽人意見,不會為了麵子,而不顧一切的剛愎自用,所以劉邦才能得人心,群臣哪怕知道他有許多小毛病,但他的大優點卻是不可忽略的。才積累了一堆的死忠將臣,得了天下!
但顯然,袁紹雖有吞滅天下之心,卻遠沒有這個格局和胸懷,他的心裡依舊是諸侯的思維。他看待自己的眼光與位置也依舊是將自己當在諸侯的位置上的。從他不敢迎接天子開始,哪怕是到了現在誓與曹操共決雌雄,他還是沒有解決好怎麼內視自己的問題,怎麼看待自己的身份定位。
他的心裡很滿,而要得人心的人,是要將心裡時不時的清空一下,反思自己的不足以後,才能保持寬廣的胸襟。
但袁紹不是,他不是不懂道義和道理,他隻是做不到。
他覺得他做的就是最好的,沒有錯的,錯也是錯在彆人,不可能是他的錯!
他坐的位置越高,權力越大時,他就越聽不進人的意見,也越來越厭惡有人說他做錯了,辦錯了。
人的性格就是這麼古怪,如果是李世民,他可能心裡也會不舒服,會有情緒上的問題,但是於自己有益,對國家有益,對大局有利的,他一定會聽,他可以在私情上不喜歡這個人。但一定會重用!
如果是劉邦,他若不喜歡,也是以破口大罵一回,罵的狗血淋頭,但一反思,對自己有利啊,他也不在乎舔著臉去把人哄好,再以重用!
就算是曹操,哪怕心裡恨的要死,就算懷恨在心,不中聽的,他也會聽進去!並且加以執行,絕不會顧及顏麵,而選擇視而不見!
但顯然,袁紹並不在其中,若論禮數,若論風度,其實袁紹真的是一個英明的主公,不然也不足以令天下才士趨之若鶩,衝著的就是他的好修養。
世家公子的風度和修養能折服一堆人。然而,修養好,不代表一定能正視自己的問題。
袁紹有的時候,會優柔寡斷,寧願選擇掩耳盜鈴,也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問題,他隻會選擇不斷的回避,回避。
做事若做成功了還好,若不成功,他會遷怒於人,寧願將責任推給彆人,也絕不肯承認自己有錯!
所以,他既使心中隱隱的有些後悔,卻也絕不肯嘴硬的說,隻是沉著臉道:“田豐害吾,昔日不祥之言果被其所料中矣……”
左右鴉雀無聲,沒有誰敢這個時候去觸袁紹的逆鱗!
袁紹緊急升帳,召集眾謀士與諸將,怒道:“三姓家奴果真不義,竟敢約四方盟要以進我冀州,帳下誰願領兵回鄴城去救!?”
袁尚去追趙雲了,袁紹已知,此時鄴城空虛,他心裡哪裡能不慌?!
帳下站出三人來,正是高覽,張郃與淳於瓊,道:“末將等願回鄴城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