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萼樓內,李隆基和楊貴妃端坐於上,顧青入殿後依禮拜見。
李隆基依然笑得很爽朗,不得不說,李隆基的內心雖然很陰暗,但在對待臣下時的態度卻是非常可圈可點的,讓人絲毫察覺不出他內心深處陰鬱的一麵,無論與任何人來往都是非常陽光開朗,仿佛老友相聚一般隨和,像極了經常來家裡串門的隔壁鄰居王大爺。
“多日不見朕的英才少年顧郎君,你還是那副不高興的樣子,一點都不喜慶,哈哈。”李隆基大笑道。
楊貴妃在旁邊掩嘴輕笑:“也虧是三郎慧眼識英雄,否則他這模樣就算考中了進士,也入不了吏部諸位堂官的法眼。”
李隆基見殿外一隊武士手中捧著許多禮品,不由意外道:“外麵是何物?”
顧青急忙道:“回陛下,臣剛從蜀州回京,想到貴妃娘娘也是蜀州人,於是便在蜀州采辦了一些當地特產,回長安獻給陛下和貴妃娘娘,以解娘娘之鄉愁。”
楊貴妃目露驚喜道:“是蜀州的特產嗎?快呈來看看。”
武士奉詔入殿,在殿內站成一排,楊貴妃上前一件件查看。
顧青準備的禮品並不貴重,但心意卻做得十足,有蜀州特產的蜀錦,石橋村新燒製的瓷器,從青城山的道觀裡求來的平安符紙,蜀竹編成的涼席坐墊,還有青城當地特有的零嘴小吃等等。
楊貴妃越看越驚喜,看著顧青笑道:“還是你懂得體貼人,不枉本宮疼愛你一場,心意本宮都收下啦,也不回賜你什麼,你多拿點本事出來,好好為陛下立個大功,本宮便在陛下麵前保你升大官兒。”
說著楊貴妃轉身搖著李隆基的胳膊撒嬌:“妾的話可說出去了,將來顧青若再為三郎立了新功,三郎可一定要給顧青升官呀,否則妾可就沒麵子了。”
一通撒嬌哄得李隆基哈哈大笑,道:“娘子既然開了口,朕一定照辦,顧青,君無戲言,娘子常言你有一身本事,快快拿出來換取功名,朕一定不吝官職賞賜。”
顧青急忙行禮:“臣謝陛下隆恩。”
楊貴妃久居深宮,心竅何其玲瓏,與顧青招呼了一聲後,便識趣地向李隆基告退,命宮人捧著禮品回後宮了。
偌大的殿內隻剩李隆基和顧青二人。
李隆基臉上仍帶著微笑,道:“以往覲見朕與娘子者,所獻禮物皆是傾城之寶,看似華貴珍稀,卻始終是個死物件,隻見其價卻不見心意,你這孩子倒是樸實,禮品雖不值錢,但有著滿滿的人情鄉土味,朕看得出娘子是真心喜歡你送的禮品,難怪娘子常在朕的麵前誇你年少不凡,看來不僅僅因為你是她的同鄉,在做人這方麵,你也有獨到之地。”
顧青謙遜地道:“陛下謬讚了,臣年少不懂事,想來陛下與貴妃娘娘見慣了珍奇異寶,臣送再貴重的禮物也不過是錦上添花,不足為哂,臣索性便搜羅了一些家鄉物產,雖然不那麼值錢,但臣的心意每一分都在這些不值錢的東西裡。”
李隆基哈哈一笑,道:“不錯,做人也好,做事也好,每句話每件事若摻入了心意,你縱然不說,彆人也能感受得到,朕雖老矣,但不是老糊塗,朝臣做事誰用了心,誰在敷衍了事,朕還是能一眼看得分明的。”
顧青垂頭,不經意地蹙眉。
感覺李隆基話裡有話,顧青不得不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仔細揣摩,這番話是不是意有所指,是刻意警告他,或是偶發感慨?
腦子飛快轉動,顧青表麵仍恭謹地道:“臣謹記陛下訓誡。”
李隆基笑道:“此非訓誡,你莫放在心上。”
頓了頓,李隆基又問道:“聽說你前些日回了蜀州家鄉?”
“是,臣走得匆忙,隻能臨時請左衛左郎將李光弼代臣向郭大將軍告假,臣有怠職之罪,請陛下責罰。”
李隆基淡淡地嗯了一聲,道:“從長安一路回蜀州,路上風土民情如何?”
顧青一愣,不知道他為何冷不丁冒出這一句,話說到這個份上,難道不該問濟王刺殺青城縣令的事嗎?
路上的風土民情,顧青自然也是見過的,客觀的說,委實不大好。沿途大片農田荒蕪,也遇到了一撥又一撥的難民往北方逃難,更曾見過官府差役欺淩百姓的現象。
顧青本打算將所見所聞實話說出來,剛準備開口,腦海裡忽起警訊。
李隆基是一位怎樣的皇帝?中年時或許稱得上明君,但現在的李隆基,絕對是個昏君,天下被權貴禍害得這般模樣了,他還猶自沉浸在自己親手創出的開元盛世的豐功偉績裡不可自拔。
這樣的皇帝,聽得進一絲負麵的話嗎?
誰說誰倒黴呀。
顧青當然也不是什麼忠直之臣,老實說,他那張臉如果再長得喜慶一點,一定舍了臉皮做一個貪汙逢迎媚上的奸臣。像唐初之時專跟太宗皇帝對著乾的諫臣魏征,恕顧青無法效法,他承認自己沒那膽子。
現在的顧青雖說算不得忠臣,至少也不能算奸臣。有些話可以沉默不說,但絕不能粉飾太平說假話,本來就是個昏君了,聽了這些逢迎的假話豈不是樂得要上天?
“回陛下,臣趕路匆忙,一直坐在馬車裡不曾停歇,各地的風土民情倒是不曾見,臣慚愧。”
李隆基對顧青的回答頗覺失望,淡淡瞥了他一眼,道:“此去蜀州家鄉,所為何事?”
顧青沉默片刻,輕聲道:“一點私事,不敢擾汙聖聽。”
李隆基挑了挑眉,笑道:“私事?”
“是,私事。”
李隆基悠悠道:“顧青,當著朕的麵欺君,可知是何罪名?”
“回陛下,確是私事,臣家鄉的朋友遇到一點小麻煩,臣回去幫幫他。”
李隆基語氣漸漸變冷:“你說的那個家鄉的朋友,是否青城縣令宋根生?”
顧青垂頭道:“陛下明見萬裡,什麼都瞞不過陛下,臣欽佩萬分。”
“他遇到什麼麻煩了?”
“宋縣令行政得罪了人,被宵小刺殺。”
李隆基盯著他的臉,道:“隻是被宵小刺殺麼?”
“是。那是一夥不明來路的宵小,幸好宋根生在青城縣行仁善之政,被治下子民愛戴,眾人合力抵抗之下,宵小皆被平滅,算是有驚無險。”
這番說辭是顧青在進宮前便想好了的。
絕對不能主動提起濟王,更不能主動提起濟王府死士刺殺縣令一事,以退為進,索性裝作什麼都不知道,是進是退全看李隆基的態度,他若要追究此事,自會主動說出來,他若欲壓下此事,顧青說出來便是給自己和宋根生惹禍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