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不好意思,早上粘貼時失誤,造成章節重複,特重新更過)
“如果要養殖的話,三五千隻錦雞還是可以裝下的,但是我的想法是兩千隻左右就夠了,還得給它們足夠的活動空間,不然它們的蛋也不會那麼好吃。”莫小凡笑著說。
隨後,丁小洛饒有興趣地往鬆林邊的小路跑去,莫小凡與徐超隻得跟在後麵,他發現這個大老板此時就像個普通的女孩一樣,見到新奇的事物跟個好奇寶寶一樣。
“這些錦雞為什麼有些羽毛那麼鮮豔漂亮,有些卻顯得有些醜呢?”在鬆林間轉了一會兒,丁小洛時不時還在網邊逗弄著裡麵的小錦雞,她突然問道。
“錦雞其實是一個通稱,主要分為紅腹錦雞與白腹錦雞,而我養殖的錦雞都是紅腹錦雞,也是我國特有的錦雞。
那些羽毛鮮豔的其實都是公雞,就跟公孔雀會開屏一樣,它們長著鮮豔的羽毛,隻是為了吸引母雞的注意力,而那些顏色暗淡灰褐色的都是母雞。”莫小凡解釋說。
公雞頭頂冠羽金黃色,顯柔和的絲綢光澤,冠羽較長但平順地覆蓋在後頸,並不形成鳳頭結構;頸側和後頸覆蓋著扇形的金紅色羽毛,羽緣籃黑色,在頸部呈嚴密的覆瓦狀排列,形成一條紅底黑紋的“披肩”;頰部、喉部、胸部、腹部覆蓋著鮮紅色的羽毛,羽色均一;上背銅綠色,羽緣藍黑色,嚴密地以覆瓦狀排列。
而母雞通體以灰褐色為基調,頭頂、後側頸、上背、腰側、喉部、胸部、上腹部、兩協部均具黑色橫紋,自頭頂至身體後部,基色由灰褐色逐漸過渡到比較深的褐色,頭頂的黑色橫紋甚幼細,眼後具銀灰色耳羽,自頭頂開始至身體後部黑色橫斑逐漸變寬,至飛羽處黑色橫斑基本與褐色部分等寬度;尾羽長而挺括,以土黃色為基色,具黑色深褐色相間的橫斑。
錦雞原本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但自18世紀已普遍飼養繁殖,已成為各地動物園和野生動物養殖場最常見的飼養雉類,華夏國內各動物園均有飼養繁殖記錄。
2004年,國家林業局公布了《關於促進野生動植物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將紅腹錦雞列入“商業性經營利用馴養繁殖技術成熟的陸生野生動物名單”,名單內的野生動物,因馴養繁殖技術已經成熟,經過相關程序後,可以合法進入餐館,被擺上餐桌。
莫小凡在購買紅腹錦雞幼苗時,就取得了相關養殖證明,後來辦理養殖場手續時,也到玉龍縣林業部門辦理了養殖紅腹錦雞許可證,因此他以後也可以合法出售成雞。
“其實這些漂亮的錦雞不僅僅是食用價值,還有它們的觀賞價值,像這麼漂亮的公雞,就是上千元也會有人願意買的。”丁小洛觀察了一會兒,突然對莫小凡說。
“公雞確實具有觀賞價值,但是一般都是在動物園裡,普通人家可無法養這種錦雞呢。”莫小凡點點頭又說。
“嗯,我建議你以後可以考慮,有多餘的母雞可以出售食用一途,而公雞最好用作觀賞出售,可以利益最大化。”丁小洛建議說。
“現在還太早,要等到成雞達到一千五百隻以後,我才會考慮逐漸出售成雞,而公雞我會保持三至四百隻的數量,保證能順利孵化小雞。
所以我算了一下時間,至少要明年六七月份,才會有成雞出售,不過過年的時候,可以偶爾殺兩隻來嘗嘗味道。”莫小凡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