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楊劍和陳海建的分析後,電視機外的觀眾也都明白了。看起來我們進入的人數最多,可就獎牌的競爭力上,反倒是最弱的一個。
還不如小本子那邊呢。
除了蘇神,其餘人都沒有獎牌競爭的能力。
聽到這裡,很多人的內心都和扭麻花似的,突然就一節一節扭了起來,心情沒有了剛剛的平緩和輕鬆。
要是在家門口舉辦的比賽,作為東道主,一枚獎牌都撈不到,那就太丟臉了點。
即便這隻是一個室內賽,那也是亞洲級彆。
也不能太不兜底。
“Onyurmarks。”
“set。”
電子口令這個時候開始響起。
運動員都在自己的起跑器上,做好了準備。
蘇神這個時候看了旁邊的江裡口匡史一眼,讓後者可不要忘記剛剛自己的話。
要是他也和半決賽的弗朗西斯學習,那蘇神真的要氣的半死。
江裡口匡史看到蘇神的目光後,也微微屏氣凝神,雖然不理解為什麼蘇神要這麼做。
但既然自己答應了,為了後麵可以詢問蘇神更多訓練問題,他隻能全力以赴。
反正這也是蘇神自己的要求不是麼。
不能怪自己啊。
嘭————————————
現場安靜,倏然,槍聲響起。
沒有人搶跑,比賽順利開始。
這個時候,山縣亮太反應絕佳,做出了八個人裡麵最好的反應態勢,其次就是江裡口匡史,曰本隊的壓槍能力,真是名不虛傳。
山縣亮太0.125s。
江裡口匡史0.138s。
蘇神雖然不慢,達到了0.151s,比半決賽和預賽都要快了些,可到底還是比不過這倆。
啟動反應,就吃了一些小虧。
但蘇神根本不在意這個問題,他要做的就是……
和厲害的選手試試看。
到底黃金三步對抗黃金四步,能做到什麼程度。
還有哪些地方,需要調整和修正。
這個起步都做不好,不能更進一步,那麼換腳的意義和節奏的打造,就沒法真正開啟康莊大道。
要不說怎麼這麼生氣弗朗西斯呢?
完全壞事兒啊。
砰。
第一步感覺有點硬,應該是啟動的水平分力沒做好,小腿出去的角度和大腿有些過大。
蘇神下意識就調整了第二步。
砰。
整個力道彈射起來,軀乾前傾角增大,可落地後感覺蹬地出去還不夠有力,也就是說垂直力做得不夠。
順下去第三步這樣肯定會有些“打腳”。
這也是剛剛半決賽啟動的最大問題。
這個時候,蘇神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繼續增大軀乾前傾角度,這樣收益高但很有可能會失誤,失誤就會整個速度起不來。
要垮下去。
要不就是收住軀乾前傾角度,穩定下去,可這樣安全是安全了,不過對於打造和提升新的啟動節奏就不是很有利。….
該怎麼選擇?其實蘇神這邊並沒有猶豫太久,腦中一轉就選擇了第1個。
不然他過來的意義,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乾什麼。
參加這個比賽。
對於他這樣已經打遍亞洲無敵手,拿過亞洲所有榮譽的選手來講。
金牌或者獎牌根本就沒有意義。
放在整個一年裡。
這是為在今年倫敦舉行的奧運會做準備。
放在短期目標裡。
那也是在為伊斯坦布爾的室內世錦賽做暖身。
再說最重要的一點是……
現在經曆過的這些所有節奏磨合技術融合節奏打造……
蘇神都不是第一次經曆了。
原本正常的人性來看,你麵對這樣的選擇,多多少少會有猶豫,退縮,或者選擇錯誤的時候。人不是機器人,試錯,本就是成功裡麵不缺少的一環。
蘭迪其實並不懷疑蘇神最終能不能夠技改成功,就憑後者這一種他都覺得在田徑界,聞所未聞的腦子。
配合的原本就很強的天賦屬性。
隻要給他足夠的時間。
也許兩年三年,肯定能夠搞定。
事實上蘭迪這種預測還是很準確的,因為上一世蘇神從做技術改動到破10,就是花了23年。
然後從9秒90+9秒80+,又花了好幾年。
因此真正的技術改動。
本就是需要以年為單位作為計算。
而並不是普通小白觀眾,或者是一些普通田徑迷認為的,幾個月或者是一個小周期就能出結果。
這一點作為科學執教理念發起者的蘭迪,他比任何人都要清楚,所以他才一直覺得時間不夠用。
不明白蘇神為什麼要選在奧運會的這一年開始?
他認為明年世錦賽以後開始都不算晚,畢竟那個時候蘇神也才23。
即便是技改失敗,有風險,也不耽誤這兩年他拿到榮譽。
作為一個短跑運動員,23歲之前能夠拿完這些榮譽,那便已經足夠了,後麵也沒有什麼心理負擔。可這是蘭迪站在一個教練員的角度來考慮,並不是站在蘇神自己的角度。
從蘇神自己的角度來看就是……
自己的技改100%能成功。
自己也不想錯過,在身體最巔峰的時候進行技改,他也想要看看自己身體巔峰和技術巔峰結合起來到底會有多高的上限。
其次就是……
如果不能在奧運會正麵pk一把巔峰博爾特。
那他也會感到遺憾。
所以,2011年大邱世錦賽結束後開始技改,本就是計劃之內的事。
不會因為任何人而改變。
所以當蘭迪看到蘇神麵對自己節奏打造的時候,竟然……
又一次選擇了勇往直前。
根本不帶猶豫。
而且。
又一次衝擊成功的時候。
他的內心,也感受到了一絲這個東方年輕人為什麼要這麼做的理由。
一般人的技術改動,就光說剛剛這種調整,實戰裡麵也需要犯幾次錯吧?甚至犯幾次錯,那都是少的。
可在他身上。
蘭迪漸漸發現了一個“可怕”的現象,或者叫事實……
那也就是他好像對於技術改動。
目前為止。
好像一次都沒有錯。
這種錯不僅僅是大方向上把控。
甚至連這種實戰的技術融合,節奏融合,他好像都沒有出過差錯。
這……
真的會有這樣的人嗎?
以前蘭迪肯定不相信,上帝都會犯錯呢。
何況是普通人。
可現在呢?
就是看到了一個,在技改過程中,在技術融合和建造中心打造中,次次都能踩中,次次都能避開失敗和錯誤的可能……
就連剛剛這種細節上的調整,他好像都可以做到一馬平川,一點即透。
如果真是這樣……
那他這次伊斯坦布爾。
可能真的有戲。
可能自己還是對於他。
都已經認識了這麼多年了,還是對於他……
有所低估了。
393143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