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辦法。
這哪裡是人看的。
看起來自己果然不適合學習,還是好好休息,保證狀態吧。
反正這些事情,聽教練的安排就行。
周兵陷入了呼呼大睡當中。
蘇神則是和寧德鮑時不時交流了起來,一步步引導後者進行論文的修改和加工。
到了珠三角邀請賽,寧德鮑帶著大家好好吃了一頓,就在酒店安頓下來。
邀請賽分為三天,時間安排還是比較充裕,而且特意每天1槍,方便給運動員保持狀態。這種想法現在看起來是好,可是從長遠來看……反倒是弊大於利。
因為習慣了這種模式,到時候麵對國際大賽半決賽和決賽的一天兩槍賽製,或者說是半天兩槍,我們的身體會比較難適應。
這個說法是未來SCI《Physical Therapy in Sport》、《Iional Journal of Sport Nutrition and Exercise Metabolism》、《Journal of Sport Rehabilitation》的三本運動期刊都有提及。
翻譯過來就是《運動理療》、《國際運動營養學與新陳代謝雜誌》、《運動機能康複雜誌》,全都是老牌SCI核心期刊,權威性很高。
那……
這個道理是什麼呢?
蘇神後來自己的論文也有所引用,就是用的曰本少年天才桐生祥修做的反例。
簡單來點說就是,為什麼桐生祥修在17歲就可以跑出恐怖的10.01,卻後來打開十秒大關次數寥寥無幾?你要知道,在17歲的時候他剛剛跑下10.01後,是傲氣的表示自己要擊敗蘇神,成為亞洲第一,然後表示自己要殺入9.6秒附近,和博爾特一爭高低。
是的,你沒聽錯也沒有看錯,這廝就是這麼說的,就是這麼狂。
但後來的結果大家也知道了。
10秒都是命門,何況10秒之後的領域呢。
為什麼他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後來有論文討論過身體的適應性和身體自動分配體能的關係。
桐生祥修的做法開始是2槍一個訓練極限單元,後來為了儘快突破,變成了345678槍一個極限訓練單元。那麼看起來是不是刻苦了,是不是越刻苦就越厲害?
可惜,錯了。
因為人體存在一個“身體默會認知特征”。
如果你跑的訓練單元和比賽賽製接近,那麼你就會在比賽中更好的接近你的日常訓練狀態。而如果你的訓練單元是割裂的、分散的、並且隨意亂加次數和數量,那就會產生一個“身體默會認知特征”。
你的身體會根據你的訓練單元,下意識分配這方麵的狀態和體能。
尤其是無氧運動,肌肉的肉體記憶會建立潛在的狀態分配方式。
如果你的極限訓練單元是2次,你的身體就會下意識分配2次為最佳。
換言之,你的訓練單元是4次,那麼你的身體就會下意識分配4次為最佳。
彆看就這麼點區彆,對於頂級運動員來說,“身體默認供能”,2次就是比4次要供能大。
所以你會看到,後來蘇神自己也說自己換了教練後,極限訓練強度反倒是變小,更多變成了某個方麵的單元性針對性強化。這個論點在他的論文中也有發表,正好和前麵《運動理療》、《國際運動營養學與新陳代謝雜誌》、《運動機能康複雜誌》的文章觀點類似。
有趣的是,博爾特當年也是因為覺得以前的教練極限訓練太多,他很不舒服,然後才換了後來的主教練。就這個問題他的父母甚至表示強烈反對,認為他是想要偷懶,不想吃苦。這一點清楚的記錄在博爾特紀錄片裡麵。
所以瘋狂訓練法,並不一定就正確,可惜現在全世界都還沒有一個具體的“身體配置默認供能說法”。國內就更不可能有。
眼下就算是亞洲跑步一哥曰本,也都是瘋狂苦練法。
這一點,也是蘇神下一步準備和寧德鮑探討的問題。
是的,不用說,肯定又是一個“顛覆性”的核彈衝擊。
不過寧教練反正已經被衝擊過一次了,再來一次,應該適應性會提高吧。
蘇神默默想到。
……
第二天,寧德鮑帶著他們進行拉伸後,蘇神看到了一個曾經很熟悉的麵孔。
也是號稱他國內最強勁敵的男人。
PS:第二更,第一個300票到了,俺麼今晚會繼續加更~~~
小紫說到做到,大家想要看更多,就多多投票吧,小紫這邊啥都缺。
這麼認真肝SCI各國論文,應該值得大家投點票票,護護小紫的小肝臟吧。嘿嘿~
大概應該要淩晨後,小紫手速實在是一般。笑哭~~~,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