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臣去過邊關,那裡地廣人稀。雖然氣候寒冷些,但是,那裡的土地並不貧瘠。因為常年沒有被耕作過,土地其實很肥沃。臣這些年也鑽研了農學,隨行回來的人裡也有精通農學之人,他們很懂得什麼樣的作物可以在寒冷的地方生長,完全可以幫著邊關士兵把田地開墾出來,種上莊稼。”
皇帝一下子來了興趣,“哦?還有這樣的人才!快請進宮來。”
……
當皇帝跟崔玉舉薦的幾位通曉農學之人暢談過後,十分快意,“原來推廣農學,是如此利國利民!恨不得早些認識各位先生。”
那位年齡最長的農學先生呈上了自己多年積累寫出的農書,他遺憾地說,“本來三教九流,各有用處,我們農家弟子,奉神農為祖師,一生鑽研農學。這農學本來是利國利民,可是如今,文人們好清談,看不起我們農家學派,說我們是‘泥腿子’,是農夫,不是學派代表。我們農家學派如今已經凋敝,我這裡,已經十年沒有新弟子來求學了。其實,在我們眼裡,沒有不可耕種的土地,那沙地、堿地,都有適合種植的作物。再貧瘠的土地,我們都能想法養出來。隻是,如今農家不被看重,就怕日後農書都無人願意寫了。若我農家學派漸漸沒落,成了絕學,這師門的本事,斷在我們手裡,那我們就是千古罪人。”
皇帝聽了愧疚,“國家治理不好,都是君王之過啊!”
一句話嚇得那些個農學者都跪地磕頭,“草民們有罪。”
皇帝把這幾個人讓送去戶部,幫助戶部起草推廣農學的折子,還給幾個人都授了官。幾個人千恩萬謝地去了。
皇帝感慨,“多謝先生舉薦賢才,這幾位都是人才,他們是文人,卻願去田間地頭,推廣農學,還撰寫農書,實在不易,是比京裡那些空談之輩強多了。”
軍糧解決了,農學推廣也有人承擔了,這國家的兩件大事,有了著落,皇帝的心裡舒暢多了。
他又翻翻崔玉寫的其他折子,關於商業、關於稅收,關於國家調控,興趣又來了,“先生,不如再跟朕說說,這‘穀賤傷農’和‘國家收購’又是怎麼個做法?”
崔玉侃侃而談,“陛下,草民的一本遊記裡寫過,農民豐收之後,卻因穀價之低而傷心,……”,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