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的前一天,成洛馬研究中心!
“……適用於軸對稱環流道的圓台誘導斜爆轟燃燒組織……”
“……計算可知,飛行工況相較於圓錐和斜劈,環形燃燒室中圓台可以同時實現斜爆轟波的加速起爆和穩定駐定……”
“……以上計算,這種模式最高工作極限速度可以達到18馬赫!”
李洋教授正在做最後的“旋轉爆轟發動機”設計方案。
是的,旋轉爆轟發動機!
從趙默提出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七年的時間了,終於要完成定型了。
這七年,是我國航空航天高速發展的七年。
彈指一揮間,威龍殲二零都已經服役快四年了,但旋轉爆轟發動機還沒有定型,時間之長,可以說是非常漫長了。
當然,這個漫長也隻是相對於我們的高速發展來說。
相對於一款飛機發動機的研究時長來說,七年並不算太長,中規中矩吧。國內外研製一款飛機發動機超過十年時間的比比皆是,七年在十年麵前可以說相當快了。
李洋教授的自我感覺和認知是太慢了!
很簡單,因為我國在各個領域的發展都太快了!
可控核聚變這種未來的東西都實現了,室溫超導這種根本不可能誕生的東西都誕生了,他主導研製的“旋轉爆紅發動機”還沒成功,這實在是有些說不過去。
儘管這裡麵因為室溫超導材料的突破、“華夏之光”人工智能等材料和技術的突破導致的“旋轉爆紅發動機”研製時常延長,但李洋教授也認為不能接受。
飛機發動機,特彆是高超音速戰鬥機的發動機的研製,肯定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材料和技術等方麵的突破,發動機的研製肯定是要應用到這些突破的新材料和技術,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方案被推翻,重新來過的情況。
旋轉爆轟發動機的研製就遇到了。
室溫超導材料誕生了,怎麼能不第一時間應用上?
強人工智能誕生了,那肯定是也要應用上啊。
於是乎,旋轉爆轟發動機的方案一改再改……
萬幸,在這期間終於是沒有大的技術突破了,旋轉爆紅發動機終於是到了最終敲定的時候了。
李洋教授此刻的心情,除了一點點遺憾之外,遺憾於時間太長了,更多的還是高興和如釋重負的,一邊撰寫著報告,一邊在心下想著:“總算是沒有辜負趙院士的期望~”
旋轉爆轟發動機的初始設計方案,是趙默提供的,當初他還一度請求上麵安排趙默院士來主導,結果趙默院士去搞航天去了。
當時他還是有些情緒的,後麵隨著趙默院士搞出一個又一個驚天動地的大成就,他的情緒徹底沒有了,剩下的隻有慶幸,慶幸趙默院士沒有來主導旋轉爆轟發動機的研究,否則的話可控核聚變、室溫超導材料這些不就要延期了嗎?
那些成就延期了,那可就是特彆重大的損失了!
彆說旋轉爆轟發動機了,哪怕是宇宙戰艦的引擎來了,也是彌補不了的。
七年的時間,當然不止是確定了方案那麼簡單。除了眼前即將完善的設計方案之外,在成洛馬的研究基地內還有著數架驗證機,裝載了旋轉爆轟發動機的高超音速戰鬥機驗證機。
七年之內,偶爾會有相關的報道,說李洋教授率領的團隊實現了旋轉爆轟發動機的試車、我國實現了高超音速武器的飛行等等。
特彆是“鳴鏑”飛行器,更是屢見於網絡和各大媒體的報道之中。
網絡視頻中,鳴鏑飛行器飛過,發出“嗚”的急速呼嘯聲,給人以極大的震撼。雖然是視頻,但也可見高超音速武器的強悍。
而這些視頻、報道,其實都是報道的裝載了旋轉爆轟發動機的高超音速戰鬥機驗證機!
李洋率領團隊實驗了多個方案,現在做出了最終的敲定,是綜合評估之後兼具了性能、成本、維護等等因素之後敲定的,一種命名為“旋轉爆轟+斜爆轟”的方案。
太過於投入的李洋教授,中午飯、晚飯都沒吃,一門心思埋頭撰寫方案。
直到成洛馬老大闖入了他辦公室,火急火燎的找到他說:“緊急會議,我們立即啟程去一趟京城!”
李洋教授才如夢初醒,第一個反應就是搖頭不去。
什麼緊急會議有他手上的設計方案重要?
直到成洛馬老大說了一句“是趙默教授那邊有了重大發現”,李洋教授才猛地從位置上站了起來,眼睛瞪得老大:“什麼?那還不趕緊走!”
成洛馬老大:“……”
然後,他們當天飛到了京城。
第二天,參加緊急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