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航天發展的確是走上了快車道。
在國人再一次為第二批航天員成功返回地球之時,18年七月份發射的火星探測器終於抵達了火星,成功被火星捕獲,順利進入環火軌道並完成了數據回傳,其中就包括最重要的登陸數據。
航天官方發出的信息,一切正常,期待五月份的登陸火星,這則消息自然以極快的速度哄動了整個世界,
火星的探測是阿美莉卡開始的,也隻有阿美莉卡一家完成了火星探測以及無人登陸。
之前,我們的主要精力是在月球上,其它國家的主要精力也都在月球上。對於火星,大家隻是看了看,準備了計劃,但都沒有實施。
火星太遙遠了,先把附近的月球搞定再說吧。
至於馬教主的登陸火星、移民火星計劃,馬教主第一次說的時候大家還很興奮,第二次說的時候大家也比較期待,但當他第三次說、第四次說,沒完沒了的說,然後實際行動不是不動就是延期時,再也沒人相信他說的這個了。
我們這邊,隨著生產力的大爆炸,終於有了更大的精力來發展登月之外的行動。在有阿美莉卡探了前路的情況下,探測火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最優解。
儘管火星條件惡劣,移民之說根本不現實,哪怕是在未來的幾百年裡也是如此,但其科研價值是無可估量的,所以還是值得去探測的。
是的,我們就是奔著火星的科研價值去的,並不是像馬教主說的那樣去開發火星。
不現實!
有開發火星的本事,不如把近在咫尺的地球環境開發好,順帶把月球環境也給開發了吧。
去年7月份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大家還是很期待的,畢竟我們的航天探測基本上都是有了充足把握才會付之以行動的。但是,因為探測火星比探測月球要難得多,所以除了我們自己人,放眼國外沒多少人相信我們這一次能夠成功,最多就是跑過去看一眼,然後把探測器丟上麵。
所以,當2月份這個消息傳出,很多人還是被震撼到了,驚呼“不可思議”!
趙默看了一眼相關的信息和火星的數據,是航天那邊主動發過來的,第一時間發過來的。雖然和以前認識的火星有點差彆,但基本是一致的。
在這點上,作為火星探測第一國家的阿美莉卡,還是沒有像月球一樣弄虛作假的。
太遙遠了,把真的東西放出來彆人也夠不著。
不過趙默估計,現在的阿美莉卡應該是悔得腸子都要青了,畢竟打死他們也想象不到,在它們的海盜號探測器43年後,我們將成為它們之後第二個航天力量夠得著火星的國家,而且在航天領域的發展已經超越了它們。
海盜號探測器是1975年發射的,當時的我們是什麼情況,大家都知道,那是還在為了吃飽穿暖問題發愁的年代,但它們已經實現了無人探測器火星登陸,在朝著星辰大海狂奔而去。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43年後的今天,曾經還掙紮在溫飽線上的我們做到了它們曾經做到的事情,並且將超越它們!
這種對比之下,阿美莉卡的心情可想而知。
事實上也是如此,不過阿美莉卡上上下下已經對於我們不斷進步超越它們的事情麻木了,所以並沒有對此評價什麼,反而是NASA發了條評論,祝賀我們在火星探測上取得了好成績雲雲~
“這一次登陸火星100%會成功!”
“一次性完成環火探測、登陸火星,我們的航天實力真是越來越強大了!”
“登陸火星、移民火星的任務,我看最終還是會由我們來完成。指望馬教主,還不如指望母豬會上樹。”
“哈哈……”
網絡上的評論也比較有意思,大家對於我們航天技術實力的稱讚反而少了,多了的是對於馬教主的調侃,誰讓這家夥動不動就說移民火星,都說了好多年了就是不見動靜。
很快,時間來到了四月份,航天方麵進行了第三次載人登月任務。
這一次,上去的人更多了,除了航天員之外,還包括這些天擴招訓練的人,其中有核聚變研究員、天文學家、土壤專家、機械工程師、電氣工程師等。
核聚變研究員是考察環境,為核聚變反應堆建設做考察工作。
天文學家是天文台方麵安排的,負責開展月麵巡天望遠鏡建設的前期籌備工作。
土壤專家就不說了,研究月球的。
機械、電氣工程師這些,主要是負責基地建設的。
除此之外,暗物質研究所那邊也派了一個研究員上去,準備在月球基地內建設重力裝置。
有了前兩次的載人登月發射,以及在這期間多次的無人貨運飛船發射,月球上的基地已經有了雛形,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居住並展開科研、建設項目。這一次,把更多的人送上去,為的就是加快建設速度。
趙默關注月麵巡天望遠鏡以及重力裝置的建設,這兩項,一項是未來,一項是現實。
重力裝置的建成,有望將月球基地建設成和地麵環境一樣,到時候上去月球的人可以正常的生活,不用頻繁的從月球返回地球恢複身體,如此一來各方麵的研究和建設都會加速,也極大的減少了航天這邊的發射投入,減輕國民負擔。
當然,這已經可以說是移民了。
4月底,第三次載人登月任務順利的成功了,一大票人降落到了月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