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改造east裝置
托卡馬克,是大毛子的語言,tokamak音譯過來的。
其實這個tokamak是由環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it、以及線圈kotushka幾個詞組合而成,是大毛子庫爾恰托夫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五十年代提出來的,然後1958年就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托卡馬克裝置t1。
east前身是接收的大毛子的t7,已經迭代更新到了第七代了,積累的技術和經驗不知道超過我們多少。
當然,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情況比比皆是,大毛子雖然是提出者,也是首創者,後來還是被我們和阿美莉卡超越了。
t7除了是第七代之外,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超導材料的托卡馬克裝置,在當時而言無疑是極其先進的。
五十年代之後,可控核聚變進入了各國研究的視線,並迅速成為了各國爭先研究的焦點,每個國家都想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國家。
然而,經過了五十多年的發展,雖然可控核聚變的研究發展迅速,每隔一段時間都有大突破,國際上更是聯合起來要建造iter,但進入到千禧年後,世界科學界依然看不到可控核聚變成功的希望,因為越往前研究,問題就越多,而且越加難以解決。
就拿iter來說吧,1988年就啟動的計劃,到2006年才開始正式啟動建設。
然後到了現在2012年了,反而停了下來。
原因很多,存在著勾心鬥角、經費等問題的困擾,但核心問題還是在於技術。不是關鍵部件存在質量問題,棒子國和歐盟負責的冷屏部件、真空室部件質量差;就是第一壁材料的選擇困難;或者是各種以前沒考慮到的問題出現了、考慮到了……
從會議室門口一路走進來,趙默都伏案寫著,並沒有注意到他的到來,走近一看,已經寫了一疊的稿紙了,大概有三十多張吧,顯然是聚精會神的在做著自己的事情。反倒是趙默的那六個學生,雖然在認真的看他搬過來的資料,但六個人都不約而同的注意到了他的到來,陸陸續續的朝他看了一眼。
漸漸的,紙張越用越多,“唰唰唰”的聲音瀑布一般流淌了出來,將在會議室內翻看資料的六名學生都驚動了。
重生之後,趙默沒有進入這個領域做研究,而是在夯實自己的基礎,因為他知道,基礎打得牢,這些研究自然而然就能在某個時間完成,所謂水到渠成。
他們紛紛朝趙默投去了欽佩和渴望的眼神,欽佩他的強大實力,渴望看看自己的這位導師到底在寫些什麼東西。
當然,在趙默看來,或者說在絕大多數人看來,今天突破了、明天又突破了這些新聞報道屬實沒什麼大用,因為每次報道突破都說距離成功快了,但一晃幾年過去了,又是沒影子,距離成功還差得很遠。
匡先濤腦子裡是生出了一些惡意的想法。
這也太扯淡了。
資料的撰寫非常的快,趙默基本上是文不加點,沒有絲毫的停頓,前麵一片坦途。
大量的數學符號、公式、以及詳細的構造圖紙出現在了紙張之上。
快五點的時候,匡先濤過來了,他要看看趙默這一天都待在這裡乾嘛了,也要問問他說的“稍後”給他們資料到底什麼時候給。
於是乎,“永遠的五十年”這個無奈又苦澀的稱呼就這樣流行了開來。
一張,兩張,三張,四張……
走到趙默近前的時候,匡先濤遲疑了一下,沒有叫醒趙默,而是探頭瞟了一眼,好奇趙默在寫些什麼東西。
但很快,他就知道他誤會了。
反正這樣翻來覆去的報道,人們都麻木了,看這類新聞基本都是直接無視了,包括趙默。
“他該不會是想玩我們吧?應該沒這麼低情商吧?”
乘坐神州神舟九號飛天之前,趙默的想法是等國家從月球上采集土壤回來之後,他再進入到可控核聚變這個領域研究研究,不過也是從月壤中的氦3開始研究。
六人紛紛對視了一眼,沒有一個人敢上前詢問,很快便重新低下了頭去,繼續看手上的資料。
從上午稍後到下午五點?
直到破解了楊米爾斯方程組,他的想法才豁然改變了,因為他的發現和進步大大超出了他之前的預料,他有了一定的把握提前把這個超級複雜的工程問題給解決了。
趙默重生前,iter依然沒有建成,一會說2025年,一會又說2030年,反正沒個準信,反倒是國內的可控核聚變搞得如火如荼,尤其是east,隔段時間就有一個大突破。
下一刻,他就看到趙默右手邊旁邊疊著的那些稿紙中,最上麵一張赫然畫著一個簡易的超導磁體結構,標注了超導極向場磁體、超導縱場磁體和支撐結構三個模塊;以及一個托卡馬克裝置主機,標注了外真空室、內真空室、超導磁體西酮等幾個模塊。
兩個裝置旁邊,都有著一些參數。
其中一些參數,非常的眼熟,應該是來自於他負責的east裝置。
還有一些參數非常特彆,有些違背了常理。
匡先濤回過頭再看去趙默畫的超導磁體結構以及托卡馬克裝置主機,這才發現這兩個裝置的結構都和east有著許多的不一樣,像是一台改造過後的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