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我也不是什麼嗜殺之人
對於這樣的絕世猛人來說,打天下不難,治理天下才是最難的。
畢竟就他一個人,就算神念可以分成一萬個人來用也一樣忙不過來。
改朝換代的影響,如何安撫平民,如何清除上一個朝代的影響,如何重建領導班子,這些事情一件比一件麻煩。
在處理了少林的事情之後,張君寶一人離開襄陽城北上臨安府。
天降神龍抓走了宋度宗和賈似道之後,臨安府簡直亂成了一鍋粥。
一朝之君就這樣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明目張膽的擄走,這件事情簡直就是在打整個朝廷的臉。
假如放在其他朝代,這種事情足以引得天下動亂。
但是,這可是宋朝。
對於宋朝來說皇帝被人抓走早就不是第一次了,所以朝中重臣已經開始很有經驗的處理善後事宜了。
畢竟抓走皇帝的是一條龍,一條天降神龍。
並且還深入民間收集各位朝廷大臣的情報。
一名須發皆白,身上氣質十分威嚴的老頭怒目圓瞪,好像一隻獅子一般張牙舞爪大吼道:“放肆,你是何人,此乃朝堂重地,居然敢擅闖到此,侍衛快給我拿下此人。”
就在這時,張君寶單人獨劍來到了臨安府之中。
等到確定情報收集完成之後,張君寶這才開始動手。
白衣道人從天空緩緩降下,臨安府中的禁軍彎弓搭箭,紛亂如雨的箭矢向著白衣道人身上飛射而去。
對於軍隊張君寶沒有大開殺戒,畢竟這些人都是他的同胞,此時對他出手也隻是因為職責在身。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禁軍中有許多人看到張君寶的神通之後就立馬嚇得喪失了戰鬥意誌,甚至還有許多人直接轉身就逃。
在這兩天的時間裡,他用神魂籠罩著整座臨安府,監聽著那些朝廷眾臣的這兩日的一切行動。
隨著他的到來,朝堂之中正在激烈爭論的滾滾豬公猶如被按下了暫停鍵一般一起扭頭看向大殿門口的這個白衣道人。
臨安府中自然有禁軍駐紮,但是當個人武力值達到一定的程度,所謂的人數差距就徹底沒了任何意義。
在他的神念監聽麵前,沒人能夠保住自己的秘密,朝中眾位大臣的老底都給張君寶翻了出來。
他沒有急著動手,反而是先在臨安府中又待了兩日。
然後張君寶便飄然走入皇宮之中。
黑白兩色真氣往他們身體裡一刷,這些禁軍就失去了戰鬥力,躺在地上不能動彈。
這是tmd太扯淡了,相比起來被金國抓走的宋徽宗和宋欽宗都顯得正常多了。
這誰能有辦法呀,隻能當他們死了唄!
朝廷眾臣們聚集在一起商量著推選哪一位皇家子弟成為下一任皇帝。
緊接著他又翻掌一按,無數黑白兩色的氣流從天空飄上而下,將這些禁軍壓在地上完全無法動彈。
但是白衣道人大袖一揮,無數箭矢便如同飛鳥一般被他收入袖袍。
可是不管他怎麼呼喊,門外的禦林軍就好像是死了一般沒有半點回應。
不過這也難怪,守衛京城的禁軍的戰鬥力本就不如邊關常年血戰的,更何況這還是宋朝末年的禁軍,隻能說已經爛到骨子裡了。
張君寶緩緩走入朝堂之中,順著正中心的道路越過一位位穿戴著朱紅色官服的大臣直接往龍椅的方向走去,然後旁若無人的坐了下來。
也不是沒有人試圖阻止張君寶,但是不管他們如何努力卻都沒辦法貼近張君寶身周三尺之內。
坐在龍椅之上,張君寶的視線掃視著下方的袞袞諸公,眼中閃爍著殺意。
對於軍隊他可以手下留情,但是對於朝堂中那些士大夫就不一樣了。
宋朝會至於今天這步田地,三分在皇帝,兩分在製度,剩下的五分都要歸功於這些官員。
宋朝的貪官汙吏是出了名的多!
可以說朝廷上的這些大臣,全殺了肯定會有不該死的被冤枉,但是殺三個放一個,絕對會有漏網之魚。
而台下的這些官員看到一名白衣道人旁若無人的坐在龍椅之上,有些心思活泛之人已經猜到他是誰。
畢竟當今天下能夠整出一條五爪金龍的除了嫡仙下凡的張真人之外還能有誰。
而皇帝被抓走之後沒過多久就有這樣一名氣質非凡的道人出現在皇宮之中,他的身份簡直呼之欲出。
當即就有人對著張君寶跪了下去,對張君寶不停的磕頭。
“昏君荒淫無道,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幸有張真人出手撥亂反正,再造乾坤!!!!”
也有人口中大呼著各種口號,想要擁立張君寶上位。
畢竟張君寶的都已經做得這麼明顯了,甚至都已經直接坐在龍椅之上,他們自認為自己已經猜出了張君寶的心思。
“微臣也早就看昏君不滿了,將好好的天下搞成現在這般地步,要不是有張真人出手驅逐韃虜,宋朝早就滅亡了。
昏君雖然暫居天子之位,但是他德不配位,不如就此退位讓賢,我願意擁立張真人上位!”
當然也有很多人在知道張君寶的身份之後還是很有骨氣的對著張君寶破口大罵,特彆是剛才那個呼叫禦林軍的老頭更是罵的又狠又臟。
張君寶卻沒有理會台下那紛亂的言語,他在仔細分辨著台下這些人的身份。
張君寶的手中有著路明非提供的宋朝史料,再加上改朝換代這件事情他早就在心裡謀劃已久,平日裡也收集了許多來到襄陽城的武林人士對於朝廷上那些袞袞諸公的評價。
而在經過了兩天的細致搜查之後,對於這些官員的去留他心中也已經大抵有數。
他的心中自然有一杆尺。
對於證據確鑿的貪官,自然沒什麼好說的,那就是一個字,殺!
而對於那些清廉的好官就算此時罵他罵的再狠,張君寶也不打算殺。
罵幾句又能怎麼樣,他現在做的可是改朝換代的事情,不被人罵才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