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你不得不佩服老祖宗說的一些話,或許有些觀點你一開始不以為然,但當你的人生閱曆經過歲月的沉澱與生活的磨礪之後,你就會發現,有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被老祖宗琢磨透了!
比如老關家的“子路受牛”的家規祖訓,對外人付出什麼,彆人就得給自己相應的回報,如果彆人不給的話,關家子弟也不一定會強求,但以後便不會給他們打交道。
這種觀點在號召無私奉獻的八十年代裡,那是極為另類的,很違背明清以後的傳統道德思想。
明清以後有一種“施恩不望報”的大義凜然的口號,這一直影響到了整個華夏民族,建國以後也將這種風氣大肆宣傳,雷峰精神就是其代表。
因此在這種時代風氣的影響下,關雲山等新一輩的青年人,對祖訓都已經不怎麼遵守了,覺得這在複雜的人際交往中很難實施。
隻有關宏達等老一輩人還在把祖訓當成不可違背的聖條,他們沒文化,但他們深信自己有文化的老祖宗說的話肯定是對的,有些規矩可以更改,有些祖訓卻不能遺忘。
關曉軍一開始對祖訓很不理解,因為他從小在學校裡學的正好跟自家的祖訓相反,學校要求無私奉獻,祖訓偏偏是等價交換,學校要求做好事不留名,而關家祖訓則是我幫你你得謝謝我,大家有來有往,才能長久。
可以這麼說,關家的祖訓與新中國主要的宣傳口號大相徑庭,甚至是冰火難容。
關曉軍幼年時期,是極為鄙視自己家裡的祖訓的,認為家裡的人有點自私,幫人還要報酬,這像什麼話?那多不好意思!
但隨著年歲的增長,閱曆的增多,才逐漸明白了,原來老祖宗說的確實是對的。
人本來就是趨利動物,你讓他毫無所求的幫助一個陌生人,一次兩次可以,時間一長,換誰誰也會撂挑子不乾,但如果幫人能獲得一定的報酬,這就會有讓人把好事做下去的動力。
就好比一個乘公交的旅客,見到老人後給老人讓座,如果老人對你說一聲謝謝,你心中便會很舒服,可如果他一言不發,一副理應如此的神色,估計任何人都會感到一種小小的難堪,甚至會生出憤怒的情緒來,“我給你讓座,你竟然謝都不謝一下!”
長此以往,估計此人坐車的時候,將會對老人視而不見,雖然有的老人未必都不懂禮貌。
後世國家要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方針戰略,那說的是環境與社會發展的可持續,而如果要在人際關係的交往中找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來,那麼“子路受牛”就應該當仁不讓的成為中心思想。
隻是直到幾十年後,國家一直喊的口號還都是奉獻,奉獻,再奉獻,可惜已經不太靈光了,好像民眾一下子就變的自私起來了。
關曉軍曾經看到不少人都在譴責道德上的退步,可他們忘了,自私本就是人的天性,奉獻才是後天強加的。
就像如今這火光熊熊的小院子裡,這些人送給關曉軍的小禮物,關宏達不讓關曉軍拒絕,因為關宏達覺得這種謝意是應該的,雖然不是必須的,但起碼得有一個感恩的態度,不然的話,這麼冷的天我乾嘛要救你?
“子路受牛,嘿!你們先祖一定是個文化人啊!”
院子裡臉色蒼白的青年人,在品味出關宏達說的子路受牛是什麼意思之後,笑道:“沒有點文化的人,是不會說出這種祖訓的。也好,開放了嘛,市場經濟正在放開,這種互相交換的有償行為正符合時代的要求!”
他從身邊的綠色帆布包裡取出了一本書,遞給關曉軍,“小軍是吧,這是我經常看的一本書,《鋼鐵是怎麼煉成的》!保爾柯察金的精神還是值得學習的。我有時候不想活啦,想不開啦,就會翻翻這本書,然後心情就好多了!今天送給你吧!”
他摸了摸關曉軍的腦袋,“希望你好好學習,考上好的大學,能為國家做出很大的貢獻!多讀書,才能有上進的機會。還有,不要輕易相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