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請留步,臣有有一法,可解長安之困!”
就在眾人愁容滿麵,想著如何應對此事時,隻見一向低調的謝廉竟然站了出來,這讓眾人紛紛側目。
謝廉是誰他們當然知道,身後的人是誰,他們也清楚。但就是因為如此,他們才對謝廉的舉動感到費解,按照哪位的性子,不太可能在這事上插手啊!
無論長安是否建立副城,這件事本身對哪位沒有任何影響。姬氏已經分家,留在長安的產業可以說少的可憐,明麵上也就隻剩下暗香來和醉仙樓兩個產業,就這姬氏也隻是占據的部分份子而已。
昔日龐大的姬氏產業,不是跟著族人分家拆散,就是流轉他人之手,又或者到了皇後的手中。
這件事他沒理由插手啊,但謝廉此時.........
眾人看著低頭的謝廉不知道在想什麼,但李世民卻沒多想,這件事自從提出來之後就受到眾多阻力,這還是第一次有人旗幟鮮明地表達對此事讚成的官員,這如何不能讓他欣喜?
至於謝廉說有辦法解決此事?他搖了搖頭,就當是安慰之言。謝廉的本事他知道,為人兢兢業業,屬於那種典型的守成之人,這件事他能有什麼辦法?
“愛卿理解朕心,朕心甚慰,但此事除了建立副城還有他法?朕總不可能將百姓們驅逐關中或者長安吧?那朕成什麼了?逼迫百姓拋家舍業,朕所不為也!”
說完就又要離去,但謝廉既然已經下定決心,又豈能輕易放棄?更何況昨晚鬆兒已經給出了辦法,這有有何畏懼?
“陛下且慢!”
李世民疑惑地看向謝廉,心中頓時有些惱怒,朕已經給你麵子,還想怎樣?三番五次阻止朕離去,是何道理?
“子正解朝廷之急的心,確實讓本官汗顏,但人力有時窮,世上無有雙全法,所謂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子正還是想清楚了再說。”
房玄齡出聲道。
他倒不是擔心謝廉真的有什麼辦法,而是他今日的表現極為反常。謝廉一介書生,他不甚在意,但他身後的姬鬆就不同了,說不定還真有什麼辦法促成此事呢!
李世民站在高處看著兩人不語,對於房玄齡說話的用意他也清楚,但也沒說什麼,他自身也不認為有什麼好的辦法。
“房相暫且安心,等下官說完,自有陛下和諸位討論,行,則解決朝廷一大難題,不行,下官也算是對得起這身官服和陛下的信任。”
謝廉並不生氣,在他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就注定和房玄齡等人走上了對立的道路。謝氏依附姬氏,這是不爭的事實,雖然姬鬆從來沒有說過,但謝廉不是傻子。要是沒有姬氏,他一個區區江東謝氏長安分支,豈能站在如此高位?
所以,謝氏的利益和姬氏早已粘連到了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而姬氏的根本在哪?
還不是和皇族站到了一起?不管是之前的產業落入皇後手中,還是之後的傳命侯的爵位,不管願不願意,姬氏早已和大唐皇室成為一體。
所以,幫助皇帝的同時也是在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利益,或許會被百官排斥,但隻要大唐皇室不倒,長安姬氏也將永不衰弱,而依附於姬氏的謝氏,也同樣會獲得不菲的回報。
“哦?既然如此,那老夫洗耳恭聽!”
房玄齡眉頭一跳,有些詫異地看向謝廉,這還是那個在自己麵前唯命是從的謝廉謝子正?
“既然房相都說了,那子正就說說吧!”
李世民重新坐下,今日早朝一波三折,可謂是風波不斷。現在卻是到了正麵對抗的時候了。
“啟稟陛下,臣之辦法說難不難,說白就兩個字。”
“禁止!”
“禁止?”
李世民一愣,禁止什麼?為什麼禁止?
“你說清楚,到底怎麼個禁止法?”
謝廉此時已經完全放開了,他躬身道:“啟稟陛下,建立副城之舉,說白了,就是有人擔心副城建立之後,關中會湧來更多的人口,從而加大關中的糧食壓力。但若是人口不增加,或者少量增加呢?”
他沒有說出百官真正的目的,不然,他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完全沒有必要,既然你等以此為由,那我就破解此法,到時候看你還有什麼理由阻擋?
“說,快說,如何在建立副城的同時阻止關中人口壓力?”
李世民此時也坐不住了,因為謝廉說到了問題地根底上,他現在對謝廉倒是有些信心了。
“是陛下!”
謝廉不敢耽擱,道:“臣之辦法,說穿了也不稀奇,那就是在長安或者關中京畿之地施行戶籍管製製度。”
“對於在長安或者關中人口密集之地落籍的百姓施行嚴查製度,或者直接乾脆禁止百姓在人口密集之地落籍。這樣一來副城雖然建立,但也隻是吸引長安或者關中之地的百姓,這這些人也九成以上都是富戶。”
“關中之外的人口就不會大量落籍關中或者長安。這樣就能最大限度的解決長安人口壓力問題。”
“並且臣提議,副城的位置不能距離長安太近,這樣不但不能最大效度地解決問題,還會滋生新的問題,比如長安財富外流。”
“長安是都城,一切以穩定為主,宵禁,嚴格的布局,都限製了長安不可能成為一個是商業太過繁盛的地方。而副城不同,哪裡隻是一個大唐普通的城市,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自然也就會成為大唐的商業盛地。”
“所以,解決此法,一,建立關中戶籍製度,外遷不禁止,而遷入必須有嚴格的控製;二,副城不能距離長安太近;三,可以適當的將人口密集的產業試著遷出長安之外。”
“四,我們為何隻建一座副城?是否可以根據用途的不同,分為二個,三個,四個?”
轟~
謝廉話音一落,整個朝堂都炸鍋了,之前隻是隨大流,或者中立的官員立即站出來,大聲道:“陛下,臣以為此法可行,既保證的長安財富不大量外流,還能解決人口壓力,更不會造成關中糧食問題,沒有比這個辦法更好的了。”
“是啊,陛下,具臣所知,長安有不少作坊擁有大量的百姓做工,有的甚至尤數百上千人,這些產業完全可以遷出長安另行安置。臣算了下,就算隻將這些產業遷出,長安的人口至少可以下降二十萬左右。”
“不錯,正如謝侍郎所言,我們完全可以多建幾座副城,一個作為專門的商業城,一個作為眾多作坊的城池,正如太白書院下的書院城一樣,具有各自的功能。這樣一來不但整合了關中的產業,還能讓這些產業的成本大大降低,成本降低就以意味著價格降低,這樣一來受惠的還是百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