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0章 銅錢黃金(1 / 2)

姬唐 喬木兮有思 3556 字 11個月前

就在姬鬆等待宮中消息,難得一大早起來早朝時,卻發現事情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簡單。看著在上麵侃侃而談,時而如疾風驟雨,時而如風和日麗般的李承乾,他突然有些想明白了。

這錢幣增發金銀幣的事情不在朝堂,因為錢幣的弊政已經不是一朝一代的事情,多少年來變來變去,最後也隻有銅錢成為最為廣泛接受的錢幣,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銅錢的出現和它的希有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我們都知道,之前最早使用的貨幣是貝殼,這從漢字的構成中就能得到證明。在商代基本定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財富、交易有關的字,都帶有“貝”字偏旁、古人就已經使用海貝作為錢幣了。

但是,貝殼作為錢幣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不易保存、攜帶和計算,也不易分割和統一。因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尋找更適合作為貨幣的物品。而最終被選中的,就是青銅。

它比純銅更堅硬、更耐用,也更容易鑄造。青銅在商周時期被廣泛用於製作武器、器皿和樂器等物品,成為了當時社會的重要標誌。

而青銅農具,則是青銅文化中最具有實用價值和流通價值的物品之一。它們不僅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還能夠作為商品進行交換。因此,在商周時期,青銅農具逐漸成為了一種通用的等價物。

然而,青銅農具作為貨幣也存在著不便之處,它們形狀各異、重量不一、難以保存和攜帶。於是,人們開始模仿青銅農具的形狀和大小,用青銅鑄造出專門用於交換的貨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刀幣、布幣和圜錢。

刀幣源自青銅刀削,它們形似短刀或匕首,刃部較薄而柄部較厚。刀幣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齊國和燕國,後來逐漸流行於北方各國。刀幣上多刻有地名或重量等信息。

布幣源自鏟形青銅農具,它們形似鋤頭或鐮刀,上端較寬而下端較窄。布幣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楚國和魏國,後來逐漸流行於南方各國。布幣上多刻有紋飾或紋等圖案。

二是銅錢的數量受到青銅資源的限製,如果國家為了保持貨幣的分量和純度,不斷增加銅礦的開采和進口,就會麵臨資源枯竭和錢幣流失的風險。

雖然銅錢在中國古代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廣泛的流通,但它們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是銅錢的價值受到銅含量和重量的影響,如果朝廷為了節省成本或應對危機,不斷減輕貨幣的分量或摻雜雜質,就會導致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損害國家信譽和民生。

而到了這時,隨著人口的增加,商業的繁榮,中原帝國在周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銅的使用更是越來越廣泛,而大家都知道,中原的銅礦並不多,甚至是貧瘠。

而黃金不同,之前的黃金主要來自草原、西域等邊遠地區,而這些地區與中原地區交通不便,黃金運輸困難。而且,對黃金的開采技術也不夠先進,無法有效利用黃金資源。因此,黃金產量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作為貨幣所需的數量。

在先漢時期,鐵器的出現慢慢取代了銅在生產活動中的主導地位,銅也慢慢演變成錢幣的唯一屬性,成為中原完成發行錢幣的唯一金屬。

其靚麗的色彩、稀有程度讓它成為中原皇室和貴族將其作為祭品和貢品,而祭祀神靈和上供頂層貴族的貢品它必須是稀有的,具有重大價值的物品,因此黃金漸漸成為了貴重、稀有,財富的象征。

隨著中原或主動,或被動的對外貿易出現,西域,草原上的黃金漸漸流入中原。底層百姓一生基本上都不會使用到黃金,但商人和貴族就不同了。

三是銅錢的流通受到地域和規模的製約,如果國家為了促進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不斷擴大貨幣的發行和流通,就會麵臨運輸困難和計算麻煩的問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