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平地一聲驚雷(1 / 2)

我的紅樓生涯 千斤頂 8672 字 9個月前

看到汪知節他們一開始就把矛頭對準了自己,賈瑜也不客氣,開口直戳對方的肺管子。

你不是要彈劾我在揚州屠戮百姓士子麼?

那好啊,既然我在揚州的所作所為是錯的,那麼我弄來的那些銀子自然也應該歸還失主囉,你們趕緊把錢拿出來吧?

在距離賈瑜對麵不遠處,站著林如海、袁英德以及一名五十來歲,神情儒雅,一臉淡然從容的老頭。

這個老頭不是彆人,正是前任嶽麓書院的山長,名滿江南的大儒景三和。

昌平帝之所以將他召入神京,除了他提倡的官紳一體納糧的主張外,更看重的是他在江南士子中的號召力。

這三人適才皇極殿裡被百官彈劾時,他們雖然沒有當場反譏回去,但心裡也是頗為惱怒的,隻是礙於城府沒有發作而已,現在看到賈瑜當場頂撞回去,甚至一開口就直奔對方要害而去,看著汪知節等人難看的神情,三人嘴角忍不住都微微上翹。

袁英德含笑看了林如海一眼,意思是你這位毛腳女婿還真是可以啊,一開口就直奔要害。

林如海淡淡一笑,手捋胡須神情淡然,眼中閃過一絲得色。

景三和則是好奇的打量著賈瑜,這位這些年名聲鵲起的侯爺在江南的名聲可謂毀譽參半。

有人說他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有人則說他是萬家生佛,也正是由於他,最近江南的鹽價下降了一半,使得許多窮苦百姓也吃得起鹽了。

千萬彆以為吃不起鹽隻是個笑話,在賈瑜下揚州之前,江南的官鹽指導價大概在七八文錢一斤,大約相當於後世的七到八塊錢左右一斤。

按理說這個價格雖然不便宜,但百姓們咬咬牙還是吃得起的。

但是不好意思,你用這個價錢是買不到鹽的,因為官鹽總是常年處於缺貨狀態。

你想要吃鹽隻能去買鹽商們賣的私鹽,而私鹽的價格是多少呢?

說出來嚇死你!

據史料記載,鹽的價格在高的時候,一斤鹽可以換取一百多斤糧食,即便在最低的時候,一斤鹽也可以換取二十多斤糧食,正所謂鹽比千金毫不誇張。

當然,你要是嫌貴的話也可以選擇不吃鹽,但不吃鹽的後果嘛,地球人都知道。

看過白毛女沒有?

喜兒為了躲避黃世仁,在山裡躲藏了起來,由於常年吃不到帶鹽的食物,全身的毛發都變成了白色。

那就是長期不吃鹽的後果。

但自從上次賈瑜在揚州舉起屠刀將揚州所有鹽商清理乾淨後,江南的鹽價便奇跡般的降了下來,雖然依舊很貴,但比起以前動輒每斤數百文的價格已經好得太多了。

看到汪知節不做聲,賈瑜相向前走了兩步,犀利的眼神在汪知節和他身後的官員們掃了一圈。

“各位大人,你們還有誰認為本侯在揚州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請站出來。畢竟老話說得好,理不辨不明嘛?”

回應他的依舊是一陣沉默。

即便是汪知節也閉上了嘴。

按理說,像他們這種宦海沉浮了大半輩子的文官,彆的不行,掄起嘴皮子他們從來就沒怕過誰,可這次卻不行了。

人家可不跟你耍嘴皮子,直接跟你談起了銀子,這該怎麼整?

這玩意無解啊。

一時間,剛才還氣勢洶洶彈劾這個彈劾那個的清流以及汪知節等人囂張的氣焰為之一滯。

坐在龍椅上的昌平帝看到此情此景眼角浮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

隻見他淡淡道:“汪愛卿、龐愛卿,你們還有何話說啊?還要繼續彈劾賈瑜嗎?”

汪知節深吸了口氣,努力讓聲音變得平靜:“陛下……老臣對定遠侯的反駁無話可說。”

確實是無話可說,人家動輒就讓你把銀子還回去,你怎麼辦?

總不能說,你雖然做錯了,但銀子是無辜的,既然來了就把它們留在戶部吧。

他好歹也是黨首首輔,起碼還是要點臉的。

“唔……”

昌平帝點點頭,剛想說話,卻聽到賈瑜突然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有本揍!”

“哦……”

昌平帝眼神一凝,微微有些不悅起來,他還以為賈瑜不肯罷休,想要對汪知節等人發起彈劾。

可現在是什麼時候,大夥都在忙著庭推啊,你為了這點小事不依不饒的,連一點大局觀都沒有。

雖然心中不悅,但人家剛才畢竟被一群人圍著彈劾,總不能連話都不讓人說吧?

“說!”昌平帝的嘴唇裡淡淡的吐出了一個字。

林如海、袁英德和景三和三人對視一笑,不愧是年輕人啊,受了點委屈便要當場抱複回去。

隻見賈瑜從衣袖裡掏出一份奏折大聲念了起來。

他先是跳過了兩百多駢四儷六的詞語,隨後聲音大了起來。

“我大夏開國後,太祖廢除了宰相之製。

隨後又成立了內閣,設大學士。

內閣剛開設之初,本意隻是協助,內閣大學士隻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

到太宗時期,內閣地位日益受尊崇。

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神武年間,內閣權利日益增大,地位堪比昔日之宰輔,亦可壓製六部……”

剛開始的時候,眾人都是以一種戲謔的態度,想聽聽賈瑜能用什麼辦法報複回去,但當賈瑜剛念了一段後,所有人的臉色就開始變了。

賈瑜居然不是彈劾汪知節等一行人,而是開始對內閣製度的來曆和現狀開始進行了剖析。

汪知節和身後的葉詐、簡德三、楊繼林等人對視了一眼,所有人的心瞬間都提了起來,這個賈瑜到底想乾什麼?

“然自從進入昌平年間以來,內閣製度之弊端已開始漸漸顯露出來。

內閣諸位閣老位極人臣,總覽天下大權於一身,挾天子以令天下,百官莫敢不從。

皇帝旨意若無內閣同意,則無法發行天下,內閣甚至還有封駁之權?

試問,長此以往,這天下還是誰之天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