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借此機會也可樹立起在軍隊的絕對權威,陛下初登帝位,這有利於鞏固皇權。
而渙散軍紀之氣氛必出昏官,借此機會,殺雞儆猴。
軍紀的確應當整頓,但放在這個時候卻並不合適。
此時不宜起兵,此時應當發展國力,休養生息。
張說猶豫,正欲直言。
但突有靈光閃現。
那是驪山啊!
天子出巡,方圓三百裡內的地方官員皆要前來拜見。
同州,恰巧在這方圓三百裡內。
姚崇為同州刺史,正是在前去拜見的官員之列啊!
陛下之心哪裡完全在閱兵之上,這是要去仿劉備三顧茅廬,親自去請姚大人啊!
張說猛地抬頭看向前麵的帝王。
李隆基看張說的反應,知曉他明白了自己的意思,笑著開口問道:“愛卿認為朕此舉如何?”
張說行大禮,擲地有聲:“陛下聖明!”
陛下的此番舉動無論是否能請來姚崇,但至少能讓朝廷上的百官安了三分的心。
很多時候,文武百官想要的不是聽皇帝說了些什麼,而是看皇帝做了什麼。
“陛下既有決斷,那臣便告退了。”
他來之前,心尚有疑慮。
這天幕出現,到底是國家之幸還是國家之難。
天幕出現,預言未來。
盛唐覆滅,奸臣當道,一心為國的能臣遭陷害慘死,心懷天下的忠言難以直達上聽。
甚至於一國之首,整個大唐的心臟,在兵臨城下之際拋棄了他的臣民隻為苟活。
觸目驚心的文字像大山一樣壓在眾人心頭之上。
於是文武百官為保命而保守不前,甚至於不再諫言。
在來之前,他甚至擔心陛下看到天幕之後,心有一團疙瘩鬱結於心,就此墮落。
可今日他所看到的,還是那個胸懷誌向的皇太子。
如此他便放心了。
自天幕消失,李隆基與父親在太極宮的談話之後,他一改看天幕之時的樣子。
他無辯解,也不同人分辨。
隻是執政更勤勉了,百官諫言都記在心上並擇優取用了。
端看此時的李隆基,完全不會將其與天幕所言幾十年之後的那個昏庸的君主聯係在一起。
李隆基將朝堂的氣氛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他在等,等一個契機。
若這契機不自己前來,那他便親自前去。
天幕之言不可改變?他並不這樣認為。
天幕降臨於此,降臨在他手握權力的第一年,必然有上天的用意。
那是神跡。
儘管天幕講的大多是他斑斑劣跡,但此時的李隆基尚且而立之年,他還年輕,他完全可以顛覆天幕所言。
他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野心。
於是在幾日之後,李隆基踏上了前往驪山的路。
十日之後,李隆基回來了。
開元元年十二月,姚崇接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執紫微令,是為,首席宰相。
同月,姚崇提出的《十要事說》廣布天下。
《十要事說》,是為十問,字字珠璣,振聾發聵。
“垂拱以來,以峻法繩下;臣願政先仁恕,可乎?”
“朝廷覆師青海,未有牽複之悔;臣願不幸邊功,可乎?”
“比來壬佞冒觸憲網,皆得以寵自解;臣願法行自近,可乎?”
“後氏臨朝,喉舌之任出閹人之口;臣願宦豎不與政,可乎?”
“戚裡貢獻以自媚於上,公卿方鎮浸亦為之;臣願租賦外一絕之,可乎?”
“外戚貴主更相用事,班序荒雜;臣請戚屬不任台省,可乎?”
“先朝褻狎大臣,虧君臣之嚴;臣願陛下接之以禮,可乎?”
“燕欽融、韋月將以忠被罪,自是諍臣沮折;臣願群臣皆得批逆鱗,犯忌諱,可乎?”
“武後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觀,費钜百萬;臣請絕道佛營造,可乎?”
“漢以祿、莽、閻、梁亂天下,國家為甚;臣願推此鑒戒為萬代法,可乎?”
這每一句,都得到了唐玄宗肯定的回答。
這種肯定不是單單一句“可”簡略帶過。
唐玄宗以此十要為開元初期執政範本,以此號文武百官對自己進行監督。
滿朝嘩然。
結束酷吏,整治吏治,防止專權。
施行仁義之政,杜絕勞民傷財,恢複國力,修生養息。
《十要事說》一出,一改滿朝萎靡之風氣。
朝氣蓬勃,銳意進取,是為開元盛世之初。,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