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豎大拇指,宋子墨極力建議:“既然這樣,直接給他一組。”
下班後,高橋回到宿舍,將自己關在房間裡,將拷貝回來的餘水蓮的手術視頻放到筆記本電腦上,反複觀看。
他將視頻慢放,對每一個手術步驟進行分解編號。
然後將編號寫到小方塊上,這些方塊塗成不同底色,每一種底色代表一個獨立的手術。
比如脾切除是褐色的,肝右葉切除是紅色的,大網膜切除是黃色的,其它每一個手術塗一種顏色。
高橋將這些方塊嘗試進行各種重組,演變成很多個手術順序。經過仔細比較,的確,楊平的手術順序是最優的,最節約時間,病人獲益最大。
這些打亂的步驟看起來是亂碼,其實從底層邏輯遵循了搶救手術的根本原則,一些最致命的威脅被優先解除。
比如楊平阻斷脾動脈和阻斷脾靜脈之間隔了兩分鐘,他阻斷脾動脈後,沒有立刻去阻斷脾靜脈,而是去做了肝切除的準備步驟。
兩分鐘後,他又回來阻斷脾靜脈,不經意的兩分鐘,被高橋看出奧妙,這是為了讓脾臟血竇的一部分血液能夠進入循環係統,達到自體輸血的結果。
在分離肝右葉和脾臟時,他同時對部分大網膜進行了分離,這樣處理完臟器手術時,大網膜自然而然被完整切除。
高橋終於參透了其中的奧妙,可是,自己即使知道這樣,也沒辦法做到,無法將手術複製出來。
對高橋來說,無疑是一種痛苦。
就像工程師,拿到了產品詳細的圖紙,也有生產的機器,但就是無法生產出這種產品。
每一個步驟的亂碼銜接被嚴密的內在邏輯連接,隻是表麵上的亂碼,實際上是真正的最優順序。
就像拚圖的碎塊放到那,因為它原本就在那,這就是內在邏輯。
楊平對手術的步驟的安排,全部在那樣緊迫的情況下完成。
相當於,拚圖者隻看一眼,就要記住幾塊拚圖的的畫麵,拿到一塊碎塊,立刻判斷它在畫麵的哪個位置。
一場腦與手配合的巔峰!
高橋又用拚圖來模擬手術,嘗試著用打亂的碎塊來完成幾塊拚圖的拚合。
不行,每一塊要觀察要思考,才能放到正確位置,而且不一定保證正確,有時候一塊卡殼,浪費很多時間。
這隻是幾塊拚圖,要是一個多發損傷的病人,根本沒有機會讓你失誤,在耗費的時間裡,病人隨時沒命。
這一次,高橋感覺自己的大腦被無情的碾壓。,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