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9章 懸空的雙上肢(2 / 2)

外科教父 海與夏 6326 字 9個月前

手術正式開始,整個手術將在顯微鏡下操作。

這不隻是說說,而是真的要摘掉一隻眼球,從眼窩進入。

手術的入路有點奇怪,第一步便在眼外眥外側切開小口,然後在骨壁上開出一個小窗口。

隨後,才開始眼球的分離與移開,尖細的手術刀沿角膜緣環形切開結膜,接著向下分離結膜以及結膜下組織,分離一直到赤道部以下。

眼球與眼窩的連接有血管、神經與肌肉,神經是必須保留的結構,而血管和肌肉可以切斷。

因為血管切斷後可以吻合,而肌肉也是同理。

但是神經卻不一樣,神經一旦切斷,吻合後無法依靠斷端的修複來獲得恢複。

神經一旦切斷,遠端的神經就直接作廢,裡麵的神經纖維最終會溶解消失,隻剩下一根空空的管道,近端的神經像藤蔓發芽一樣,長入遠端,一直沿著舊神經留下的管道,不斷往前,最終長到末梢,也就是神經支配的部位。

這裡麵存在一個問題,這些神經在長入的過程中,有些會長錯,有些還會偷懶,長到一定距離就停止生長,所以最終長到目的地的神經一定會減少,如果需要生長的距離太遠,很可能最後所有的神經纖維都沒有長過去。

所以創傷骨科醫生不怕血管被砍掉,砍斷血管隻要及時止血,手術吻合血管後不會有什麼後遺症。

他們最怕神經斷裂,如果神經斷裂的位置比較高,也就是在距離末梢比較遠的部位斷裂,術後一定會留下嚴重的殘障。

手腕部位就有一根神經叫做正中神經,大約在腕部的中間,位置比較表淺,很多割脈的病人,因為缺乏專業知識,導致橈動脈沒有割斷,而割斷正中神經,術後留下一些手部的殘障,追悔莫及。

眼球移植目前處於實驗階段,臨床上也隻有寥寥幾個臨床病例,效果不儘人意,效果不佳的原因就在這裡,神經接好後,長過去的數量不夠,很難獲得視力。

手術繼續,再分離四條眼直肌,在眼直肌止點處使用細絲線8字縫紮,然後剪斷眼直肌,內直肌保留約0.5mm的肌腱殘端,縫紮絲線用於牽拉眼球。

然後從內上方開始分離視神經,不斷往深處分離視神經,獲得寬裕的長度,以眼內直肌殘端縫紮的絲線為牽引線,輕柔的牽動眼球,看看能夠移開多少距離。

最後,也是最難處理的步驟,開始一根一根地分離眼動脈的分支,並且保護好它們不受損傷,然後順著它們找到了它們的分發主乾——眼動脈,在這裡切斷眼動脈,並且用細小的無損傷線做好標記。

這一步的操作,由眼窩與眼窩外側的窗口的操作一起配合,才能完成血管的分離與切斷。

梅奧的眼科醫生在台上一直看著手術,對於這種手術,他們也很陌生,但是剛剛觀察楊平處理處理眼動脈的方式,眼科醫生不得不承認,這個中國醫生是一個世界超一流眼科醫生。

中國醫生對眼部解剖的熟悉已經超過梅奧任何眼科醫生,整個手術過程沒有出一滴血。而且顯微鏡下的操作水平極高,整個手術顯微鏡下操作,雙側上肢完全懸空,無需依靠手術台的支撐。

“用冰紗布保護眼球!”

楊平吩咐助手,這時助手不是約翰內森,而是眼科醫生。

眼科醫生小心翼翼,用無菌冰鹽水紗布將眼球包裹起來。

楊平發現梅奧的每一塊紗布都有二維碼,可以通道掃描二維碼對紗布進行追蹤溯源,美國人的管理還是有一套。

在此時的示教室內。

視頻直播的一直是術野中的操作,高清屏幕右上角有一個取景框更大的小視頻,可以看到主刀和助手的整個上肢。

主刀整個顯微操作是雙上肢懸空?

懸空操作的速度怎麼會這麼快?

每個醫生被這種懸空操作佩服得五體投地,顯微鏡下的操作水平,是任何一個神經外科醫生畢生追求,可以說,沒有一定的顯微鏡下操作能力,根本成不了神經外科醫生。

如果讓其他醫生來做,必須雙側肘部撐在手術台上,這樣才能保證雙手的穩定,讓顯微鏡下的操作不出現抖動。

懸空操作,短時間可以,長時間根本難以維持。

而且懸空操作,一般動作比較慢,無法做到快速靈活。

可是楊平現在就是懸空操作,而接下來的手術還是懸空操作。

這倒不是楊平故意炫技裝逼,對他來說,懸空下的顯微操作非常穩定,何必還要肘部撐在手術台上,多此一舉呢。

“他剛剛所有的操作都是懸空的?”白發醫生驚訝。

肌肉男不以為然:“現在的操作都是粗糙操作,影響不大,等下進入顱內的精細操作不可能長時間雙臂懸空。”

“剛剛分離眼動脈與視神經也算是精細操作吧?尤其是眼動脈及分支的分離?”白發醫生剛剛看得非常清楚。

微信群的會員坐在一起,他們用中文低聲談論著手術。

“教授越來越厲害了,雙手懸空操作是如此的穩定。”

“是呀,支撐隻會減慢他的速度,讓他覺得不夠靈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