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章 用病毒來做工具(2 / 2)

外科教父 海與夏 3031 字 3個月前

可是什麼病毒適合自己的改造對象呢,這種病毒必須是已經長時間存在的,這樣人體才能夠適應,不會引起意外的反應。其次,這種病毒必須本身治病能力弱或者無致命能力最好,不會給人體帶來傷害。

M13噬菌體!

楊平腦海中將各種病毒篩選一遍,最後覺得最適合做K因子工具的是M13噬菌體,這種病毒常常寄生於細菌或者人體內部,對人體沒有害處。

M13噬菌體的外形十分纖細,它是一條單鏈DNA封裝在圓柱形的蛋白質外殼中,兩端有幾個其他類型的蛋白質,整個M13噬菌體就像一個微型的蛋白質和DNA組成的精密機器。

圓柱形的噬菌體側麵和兩端的蛋白質能吸附不同的物質分子,而且不同的噬菌體吸附的分子也不相同,這樣可以通過實驗找出最適宜與某種分子結合的噬菌體,比如通過實驗可以找出某種能夠吸附K因子的噬菌體。

如何找到這樣特定的噬菌體呢?

最簡單的方法是將噬菌體投入到含有K因子的燒杯中,然後增加溶液的酸性,洗去不能與K因子結合的噬菌體,如此反複多次,最後留下來的噬菌體就是能夠吸附K因子的。

當然,這種方法是最笨拙最原始最簡單的,如果使用尖端的基因工程技術,運用基因工程技術來改變噬菌體兩端的蛋白質,可以製造出能粘接不同分子的噬菌體,再加上噬菌體側麵的蛋白質也具有吸附能力,這樣使使用不同的組合可以製造出很多噬菌體,K因子可以粘附在兩端或者側麵,這樣實驗的成功率明顯增大很多。

楊平將自己的想法寫在A4紙上,然後交給陸小路,陸小路看完之後非常驚訝,楊教授的知識之廣度與深度令人咂舌,否則怎麼會打通各個領域之間的壁壘,提出這樣天馬行空的想法。

“按照這個思路重新開始!”楊平吩咐陸小路。

陸小路很是可惜原來的研究成果:“這樣等於將以前的所有研究推倒重來,是不是有點太激進?”

楊平搖搖頭:“不,發現走錯路的時候及時改變方向,或許是一件好事。”

那我試試,這樣的話,你這個實驗正是我擅長的領域,在德國的時候,我做過噬菌體的研究,也做過溶瘤病毒研究,我記得當時海德堡大學有個團隊在腫瘤細胞的凋亡機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它們沒有合作一起來研究?”陸小路很是疑惑。

“有些思維慣性很難克服,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原因,專業之間的壁壘讓大家加深了思維慣性,比如卡斯爾曼病的發病機理一直以為是白介素6為基礎,大家圍繞它做了大量研究,各自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要命的是大家的研究似乎都看到一點希望,所以這樣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從來不會有人去想TOR信號通路可能更加正確,這就像汽車一樣,當大家的精力財力全部集中在發動機的提升上,很少有人去鑽研電機,不管是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都無法做到改變方向。

楊平告訴陸小路。

“所以我覺得你現在改變方向需要巨大的勇氣。”陸小路說。

其實陸小路不知道,楊平之所以可以隨意推倒重來,因為他有彆人沒有的巨大優勢:在係統空間實驗室的試驗成本極低。這讓楊平無需考慮其它,隻需要按自己的意願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