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力去對抗那台高科技的機器和人機合一的高橋及佐佐木。
雖然人力終究有極限,但在沒有更好的辦法之前,楊平想試試,一個人對解剖的熟練究竟可以到什麼程度。
他決定瘋狂一把,把剩下的五千個解剖體全部用完,用來提高解剖熟練度。
光華碎裂又重組,又一個實驗體出現在手術台上,機械手遞來手術刀。
楊平不假思索,從心臟開始,將血管不斷地解剖。
終於,一套完整的主乾血管居然被解剖出來,自實驗體上分離出來,那些細小分支全部結紮。
一旦越過某個高峰,能夠看到更奇妙的風景,人就有攀登更高山峰的欲望。
楊平也是,當自己達到一個原以為無法達到的目標時,心裡便躍躍欲試,超越自己,挑戰更高更難的目標。
整個體循環和肺循環的主乾血管,被楊平完整分離出來,帶著鞘管。
楊平不滿足,繼續解剖,這次要把血管不帶鞘管地完整分離出來。
當他做到後,依然不滿足,他分離時,要帶上主乾血管的分支,而且分支越來越細。
上肢分離出完整的掌深弓和掌淺弓,手指血管往指尖動脈延伸,關節部位的血管網也力求儘量分離多一些。
繼續朝更細的血管邁進,臨床意義不大,但是對於熟練的掌握解剖非常有用,當你對無名細小分支爛熟時,知名血管就更加熟練。
當完成超過兩千個實驗體的時候,楊平嘗試閉著眼睛,完全靠觸摸來進行解剖。
這種靠觸覺的盲視解剖,非常困難,幾乎不可能做到。
但是楊平卻不灰心,他心裡有一種奇妙的說不出的感覺。
越是這種似乎無法達到的,越是心裡興奮,想獲得突破,他很享受這種一點一點的突破,簡直形成了一種怪異的強迫症。
但是實在太難了,閉著眼睛靠觸覺,不僅速度慢,一不小心就解剖錯了。
但是楊平知道,如果不把這種觸覺解剖訓練出來,根本達不到高橋的速度。
高橋擁有極致高超的外科技能,加上紅外線監視黑科技加持,人機合一的情況下,病人在他的眼裡,就像透明的。
所見即所得,他可以不需要思考,屏幕上的即時信息,傳達到大腦,大腦指揮手直達目標,整個過程是線性的。
而普通人利用影像圖片做手術,麵對的目標,需要層層探索才能到達,無論怎麼熟練,都趕不上高橋的直達。
楊平能夠在大腦中建圖,這圖始終和真實有偏差,修正這個偏差還是靠探查,所以整個過程:圖像——大腦——目標——修正——操作,這個修正還可能需要很多次,這個通路是非線性的。
比如最初的影像圖片顯示血管斷端在某個位置,到達這個位置後,發現血管不在,這時靠經驗進行修正。
它回縮了?或者不同體位位置有些偏差,解剖下去才知道真正的位置。
這類似於燃油車跟電動車比百秒加速,燃油車費很大勁才能做到的加速能力,可能電動車輕而易舉就做到了,這是線性和非線性的本質區彆。
當消耗實驗體達到四千個時,觸覺解剖能力隻獲得少許進步,無論多慢,多麼小心翼翼,連一套完整的主乾血管都無法分離出來。
楊平不敢再這麼下去,如果實驗體消耗完還達不到目標,就會陷入兩難的境地。
實驗體非常寶貴,以後需要的地方多著呢。
隻能停止解剖訓練,楊平看光屏上,想知道自己這次“閉關”究竟有多長時間。
但是光屏上沒有計時顯示,一年?兩年?三年?
無法確定,要知道,時間的體驗也是相對的。
比如眼巴巴的等一個人,一個小時也是漫長的。
跟朋友通宵玩自己喜歡的電腦遊戲,一個通宵,感覺沒玩幾把。
出了空間,有一種茫然的感覺。,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