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老天都在幫我!”
黎澳輕咳一聲,“繼續看表演吧。”
雖然開頭有些糟糕,好在有陶因的救場,之後的表演者不像是最開始的那個小姑娘,雖然也緊張,但表演到底是順利進行下去了。
竹竿舞、快板、相聲……一個又一個的節目順利地進行著。
很快,就到了最後。
台下觀看的學生們也逐漸騷動了起來,很顯然,對於這四位的演出,他們也很期待。
雖然排練的過程是要保密的,但是一起表演的學生總是會透露出去隻言片語。
因此,幾乎關注著校慶表演的人都清楚他們四個人的節目是什麼。
而其中最神秘的,絕對就是黎澳的魔術了。
如果說其他幾位的演出節目還能夠窺見一二的話,那黎澳的演出節目就和他的魔術一樣,讓人根本就摸不著頭腦。
節目組似乎也將此作為了一個噱頭,故意將黎澳的出場順序安排在了最後。
最先出場的是聶晴。
後台,她拿著自己最熟悉的那一把小提琴,正溫柔地和自己的同伴們鼓勁。
是的,在此時的聶晴看來,她身邊的這一圈兒小朋友,就是她在舞台上的同伴。
他們會一起努力,在舞台上位大家奉獻出一場精彩絕倫的演出。
上一個節目已經結束,主持人已經上去串場,現在,是他們上台的時候了。
聶晴轉身,走在了最前麵,而在她的身後,是一支甚至連基礎的樂器演奏者都沒有湊齊的樂團,按照之前排練過的,整齊有序地走上了台。
隨著悠揚的小提琴聲,合奏正式開始。
《梁祝》。
大部分人應該都對這一首音樂不怎麼陌生,而聶晴在選擇合奏曲目的時候,也考慮到了這一點。
《梁祝》原曲較長,而節目的表演時間是有限製的,雖然聶晴四人的表演時間會長一些,但顯然也不夠演奏完整的《梁祝》。
而重新編曲的事情,顯然又落到了聶晴的身上嗎,而且還需要將其他的樂器也介入進入,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聶晴做到了。
她摘取出來的這一小段,取的也是《梁祝》中較為經典的一部分,節奏嚴峻激烈,更能吸引人的心神。
在最開始的柔美和緩的曲調過後,銅管聲響起,陰森,嚴峻,讓人的心瞬間就提了起來,眾人的眼前似乎出現了英台努力抗爭的身影,悲痛、驚惶卻更加堅定。
很快,樂聲再轉,一個慢板過後,大提琴與小提琴的聲音彼此“對答”,似乎是梁山伯和祝英台正在彼此傾訴著什麼,那如泣如訴的音調,讓在場的觀眾聽得百感交集,心中淒苦,而舞台上的演奏者們,似乎也全然沉浸了進去。
不多時,小提琴的散板獨奏與樂隊的快板齊奏交替出現,曲調淒美中不失激昂,感性一些的觀眾,仿佛眼前浮現出了祝英台在墳前的血淚控訴的模樣,而樂曲,也在祝英台縱深投入墳塋的刹那,達到了最高潮。
長笛吹奏出柔美的華彩旋律,小提琴的獨奏再次變得纏綿,梁祝化蝶紛飛,終於擺脫了封建勢力的桎梏,在花叢間纏綿地起舞。
陶因大概是這裡麵最懂音樂的人,《梁祝》這等名曲,他當然不會陌生。
一邊聽,陶因一邊還在和黎澳小聲交流著,時不時地指出哪個人的演奏有問題,大都是學生,而對於聶晴的演出,陶因給出的評價是,“無可挑剔。”
黎澳雖然不是音樂方麵的專家,但是仍舊能夠從這一次的合奏中聽出來些許的不協調,雖然聶晴已經儘力教導,學生們也足夠努力,然而水平上的差距,卻並不是那麼容易能抹除的。
對於很多一知半解的人來說,或許這一曲《梁祝》已經足夠不錯,但在懂行的人眼裡,卻是處處問題。
一曲畢,聶晴與樂團裡的人一起站起身,衝著台下微微鞠躬。
霎時間,掌聲如同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