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三元裡抗英鬥爭中,大雨滂沱裡英軍派出的就是使用貝克式擊發步槍的連隊前往解圍。這在幾十年前是不敢想象的,在拿破侖時代,遇上大雨那燧發搶是完全歇菜,大家夥就用刺刀肉搏吧。
講真的,俄國在這方麵落後得不是一點半點,老舊的燧發滑膛搶依然大行其道。使用火帽的擊發前膛槍都是微乎其微。整個國家的軍人都活在1812年,拒絕在前進一步。
這直接導致所有的新技術在俄國的應用少得可憐。李驍在聖彼得堡在莫斯科在圖拉都找不出幾家能夠供應充足火帽的工廠。聖彼得堡周邊僅僅有幾個槍械愛好者開辦了微型作坊生產一點少得可憐的火帽,其供應量彆說748團了,隻夠幾個貴族偶爾打獵消遣的。
這讓李驍就無比蛋疼了,就算他和米哈伊爾公爵合資的槍廠能生產出新式步槍,但子彈怎麼辦?難道從英國和法國進口邊緣發火彈和針刺發火彈使用?
這肯定不現實,畢竟幾年後的克裡米亞戰爭中,英法可是直接站在俄國的對立麵,怎麼可能一邊打仗一邊向俄國出口子彈的。
所以搞定子彈生產線就非常有必要了,機械設備和技工暫時可以從外麵請,這個戈爾恰科夫家財大氣粗,隻要能說服列昂尼德就可以擺平。
真正的問題還是之前提到的那個,究竟哪種子彈更適合俄國的國情呢?這種新式子彈必須生產技術簡單,適合落後的俄國組織生產,但同時也必須足夠先進,不能用那些紙殼金屬底火的便宜貨湊合,因為過幾年就會淘汰,而且容易受潮影響性能。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要足夠便宜。畢竟銅並不便宜,算是貴金屬,這年月以俄國的財力,全麵普及銅殼彈分分鐘就能破產了。
以鋼代銅嗎?
這個想法在李驍的腦海裡久久地徘徊,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因為鋼製彈殼雖然確實比銅殼成本低,但問題是俄國或者說當今這個世界的煉鋼技術真心是不咋地。
這個年代,鋼廠冶煉出的其實大部分還是生鐵和熟鐵,直接煉鋼還是洗洗睡吧,底吹式酸性轉爐煉鋼法還沒發明呢!那個玩意兒1856年才誕生,雖然也差不了幾年了,但李驍知道那是在工業基礎雄厚的英國,放在俄國,一點兒戲都沒有。
而且貝斯麥發明的底吹酸性轉爐煉鋼法還有很大的問題,礦石中的磷和硫無法去除,練出的鋼鐵性能差強人意不適合造槍造炮。
俄國不光是沒有足夠的鋼煉技術和鋼鐵廠,金屬加工更是老大難。鋼的延展性可沒有銅那麼好,衝壓工藝很麻煩,這也不是俄國這個技術侏儒能搞得定的。
反正李驍是頭疼到了極點,他現在是空有一大堆優秀的設計,但礙於俄國低劣的技術儲備,每一種實施過程都有一堆堆的問題解決不了。
簡而言之,就是俄國沒有工業基礎,而想要在一片技術真空裡起高樓,那顯然是癡人說夢,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