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撐過這裡(1 / 2)

人類的肉身並不適應工業化與現代化的生活。

人類的大腦會促使他們不斷的尋求糖類、蛋白質與脂肪,但是現代社會人類獲取食物的效率比四萬年前的祖先高無數倍,而他們的消化與代謝係統又無法處理掉過剩的營養。

人類的大腦會拒絕理解“按周期結算薪水”的事實,他們可以接受“一次狩獵/采集持續數日,但每一次行動都應當有成果”。有些人會花很久去占一點小便宜,也正是因為“小便宜”的正反饋太及時了。

進化心理學的學者認為,“心理”、“精神”作用於我們狩獵采集時代祖先身上的進化過程所產生的、進化而來的適應器,是操縱肉體這一機器的程序與應用。

而現在,這適應性應用本身,與人類自身所創造出的文明產生了衝突。

越是現代化的組織,對個體素質的需求就越低,對單一職業技能的需求越高。但是人類的本能就是“崇敬英雄”。“英雄”是貫穿神話的線索、鎮壓古今的偶像。人有擺脫控製的本能,但也有臣服的本能。

許多現代性的心理疾病,都因此而誕生。

無數看似“沒道理”的文化現象,都是過去亡魂的反抗。

這就是人類。

人類不是天生適合在水泥叢林裡生長的生物。

這不奇怪。

“但就算人類有多不適應現代社會,在有選擇的條件下,還是沒有人會真的退出去。去回到自己祖先的生活狀態。”向山平靜的說道。

就算現代真的有人厭倦了自己的生活,想要退出去隱居,他也不會回到狩獵采集時代。這個世界已經被人類改變過了。這個世界,能夠傷害人類的猛獸非常少,田間地頭都是人類篩選過的物種。漫長的時間所積累下來的“種田小技巧”讓農民可以更簡單的養活自己他們就連農具也是數千年前的祖先難以想象的神奇器具。

向山說道:“文明帶來的安心感就是這樣的東西。一旦品嘗過了,就沒人放得下他。”

這種決定性的差異,或許在於“對死亡的概念”。

對於遊獵采集者來說,死亡永遠是“不期而至”的。在文明時代,與遊獵采集者最接近的應該是遊牧民們。遊牧民會愛自己的兄弟姐妹,會為他們的死亡而哀悼,但這不妨礙他們會拋棄老人,拋棄生了重病的親人。他們的生死觀就是這樣的。

在有些時候,一些生了重病、被拋棄的人幸運的自愈了,重新找上門來,這些更原始的人類甚至會覺得這是“不詳”或“不幸”的。

而農耕文明則被年、月、日所馴化。他們眼中的世界是周期性的,生命很多時候是可預期的。即使很多時候這種“可預期”隻是個錯覺

曆史上,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之間就是如此難以相互理解。他們文化的根源都不一樣

向山指著戴九太阿:“你們不過是利用現代的技術,創造了個體更加強大的遊獵者。”

“曆史上,人類不會退回遊牧,更不會退回遊獵,是因為農耕與工業為他們提供了遠離未知、遠離死亡的安心感。人類原始的適應器裡麵,同時存在希望通過冒險來搏得利益利益的成分與遠離未知獲得寧靜的成分。在遊獵采集時代,這兩種因素取得了平衡。人類會在有充足食物的時候安分的待在家裡,也會在資源匱乏的時候進取向上。但是現代社會提供了不同的選擇,人類不用麵對生死也能勞動。所以原本平衡的陰陽兩麵失衡了。”

“而現代的綠林呢?因為我們的奮鬥,所以他們需要的資源被極大的減少了。所謂基準人、賽博人,他們可以以很低的成本活下去。他們作為個體,又遠比平民來得強大,比他們強大的俠客卻不夠多。對他們來說,修煉武功既是磨煉狩獵技藝,也是做出遠離死亡的努力。”

“因為過去文明的成果,他們不用麵對遊獵采集的祖先所麵對的困境。但他們本身對人類卻又如此的有害。”

向山看著戴九太阿:“你們憑什麼通過這樣的項目呢?”

他又指了指天機散人:“做這種項目,你就不覺得羞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