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自己活著,也為彆人活著。在不傷害自己身份的條件下顧全彆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誠懇,有誠意。這樣寬大的看法也許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興趣些。西方有句話:“人生是做戲。”做戲也無妨,隻要有心往好裡做就成。客氣等等一定有人覺得是做戲,可是隻要為了大家好,這種戲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麵,誠懇,誠意也未必不是戲。現在人常說,“我很誠懇的告訴你”,“我是很有誠意的”,自己標榜自己的誠懇,誠意,大有賣瓜的說瓜甜的神氣,誠實的君子大概不會如此。不過一般人也已習慣自然,知道這隻是為了增加誠意的分量,強調自己的態度,跟買賣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兒。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著局勢斟酌加減他們的誠意,變化他們的態度;這就不免沾上了些戲味。西方還有句話,“誠實是最好的政策”,“誠實”也隻是態度;這似乎也是一句戲詞兒。
鄔春陽和傅玲
同樣一句“明天請你上我家玩”,小孩子會充滿期待,一旦落空,一段時間內便沒有朋友可做;成年人隻會當客氣、玩笑,一旦成真,會有點小驚訝:他竟然說的是真的。這其實是怎麼看待“誠意”的問題。如果成年人把客氣當福氣,以至於指責彆人不講信用,未免太幼稚了。
我們容易把品性和態度混為一談,並且不自覺地往品性一邊靠。品性和態度有什麼區彆?作者說:品性是生成和教養的,是整個兒的為人;態度是為了適應情況的變化,而對人對事自覺的加減誠意。
既然誠意很多情況下指一種態度,態度又隨情況而變化,自然就產生了禮數和過場,比如客氣。客氣是率性、相對的,率性固然好,但還得看人看場合;客氣有時候會被認為摻著假意,但也可以表示誠意。
表達對彆人的客氣和接受彆人的客氣還是一門學問。表達客氣時,要大方(適度),合身份(得體),否則就會讓誠意顯得“賤”。這裡的賤,是價值降低的意思。正因為誠意是有分量的,所以客氣表達得過了度,表達得不分身份和場合,就會引起接受者的反感或誤會,作者舉的幾個看人、請客和送禮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證明。
怎麼看待日常生活中雖有誠意,但總帶著幾分假意的客氣?作者說:“人為自己活著也為彆人活著。在不傷害自己身份的條件下顧全彆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誠懇,有誠意”;“做戲也無妨,隻要有心往好裡做就成。”你看,“顧全”就表示有了“為大家好”的心,有了這樣的心,又能再批評什麼呢?也隻有作者這樣的妙人,才能有如此洞察人生的慧眼了。
有自己才有彆人,也有彆人才有自己。人人都懂這個道理,可是許多人不能行這個道理。本來自己以外都是彆人,可是有相乾的,有不相乾的。可以說是“我的”那些,如我的父母妻子,我的朋友等,是相乾的彆人,其餘的是不相乾的彆人。相乾的彆人和自己合成家族親友;不相乾的彆人和自己合成社會國家。自己也許願意隻顧自己,但是自己和彆人是相對的存在,離開彆人就無所謂自己,所以他得顧到家族親友,而社會國家更要他顧到那些不相乾的彆人。所以“自了漢”不是好漢,“自顧自”不是好話,活”,“隻知有己,不知有人”的,更都不是好人。所以孔子之道隻是個忠恕:忠是己之所欲,以施於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件事的兩麵,所以說“一以貫之”。孔子之道啊,隻是教人為彆人著想。
可是儒家有親親之殺”的話,特務處,戴春峰,謝謝大家的支持啊,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