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進入副本(1 / 2)

一個月後,一切準備就緒。

‘係統!’

‘進入副本!’

唰!

再次恢複意識,李傑已然進入副本,環顧四周,他發現自己現在正站在一條小河旁邊,肩上扛著扁擔,兩頭分彆掛著一個水桶。

低頭一瞧,水麵倒影裡的是一張胡子拉碴的臉,滿臉的大胡子,滄桑的麵容,破舊的棉襖,再配合著亂如雞窩的頭發。

此時的自己,簡直就是活脫脫的‘野人’啊。

看到這副樣子,哪怕不看腦海中的記憶,李傑也知道劇情進行到了哪裡。

《最美的青春》原劇名《功勳樹》,和《山海情》一樣,這部劇是一部正劇,正的不能再正的那種。

該劇講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馮程、覃雪梅為代表的18個來自華夏各地的畢業生,與承德圍場林業部等組成拓荒隊伍,積極響應祖國號召植樹造林的故事。

植樹造林的地點則是‘美麗的高嶺’——塞罕壩。

塞罕壩,是蒙語和漢語的組成詞,‘賽罕’是蒙語,意為‘美麗’,‘壩’是漢語,意為‘高嶺’。

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塞罕壩本來山川秀美,絢麗多姿,康熙年間,這裡曾是‘木蘭圍場’,年年都會在這裡舉行秋狩盛典。

隻可惜後來的塞罕壩曆經滿清、民國軍閥以及小鬼子的無節製開采,這裡從美麗的高嶺變成了荒漠。

一場暴雨,帶來的是大量的泥沙,一場大風,帶來的是漫漫黃沙。

‘壩上一場風,年頭到年終’,形容的就是塞罕壩,這句歌謠和西海固地區的‘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倒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有鑒於此,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為減少沙塵暴危害,由林業部牽頭,冀省配合,在高原荒漠塞罕壩上建立機械林場,防風阻沙蓄水源。

馮程和覃雪梅等第一代種樹人,來到了壩上,在荒漠上營造起萬頃林海,這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創舉。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光裡,塞罕壩人一刻也未曾忘記自己的使命,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創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奇跡,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

馮程和他的夥伴們同進退,共患難,在工作與生活中,彼此體貼、愛護、幫扶,由最初的戰友情,同誌情,慢慢蛻變成了友情和愛情。

消化完腦海中的記憶,李傑已然得知了當前的時間節點。

‘原身’已經上壩三年了,一開始他是獨自一人來到壩上,上壩之初,原身心中滿是豪情,覺得用不到一年就能種下成片的‘森林’。

然而,三年過去,壩上依舊是一片荒漠,三年的努力,全都付出東流,一棵樹也沒種成。

當然,這和原主的出身也有關係,原身雖然是考上了大學,後來還成了大學老師,但他學的並不是育苗專業,而是木材加工專業。

專業不對口,又是在塞罕壩這樣條件惡劣的地區搞植樹,些許失敗也是情有可原的。

三年過去,有鑒於塞罕壩遭遇的困境,國家加大了對塞罕壩的支持力度,派了一批林業大學畢業的學生前來支援。

而今天,就是大學生上壩的日子。

本來按照上級的吩咐,原身此時應該和先遣隊的隊員們聚在一起,參加大學生上壩歡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