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七十章 上告宗廟(1 / 2)

“禮官何在?”

話音剛落,翰林學士承旨李維從群臣中出列。

“臣在。”

李維如今除了是學士院的學士,身上還有另外一份差遣。

禮儀院知院!

眾所周知,宋朝的官製很是混亂,同一件事,常常會有好幾個不同的機構負責。

單單禮儀機構,除了傳統的禮部和太常寺之外,還有中樞下屬的太常禮院、禮儀院、製敕院兵禮房,樞密院下屬的樞密院禮房。

這幾個機構中,禮儀院存續的時間最短的機構,僅存續十年便被罷免。

大中祥符六年(1013),真宗改起居院詳定所為禮儀院。

宋朝,固然有冗官之弊,不過,一個新的機構,也不是隨便設立的。

禮儀院的前身起居院詳定所是大中祥符元年(1008)設立的,這一年,恰好是真宗大肆置辦東封西祀的起點。

故此,詳定所最初設立的目的,便是為了規範東封泰山、祭祀淮陰、供奉天書、聖祖等祭祀活動的。

也正因為如此,即便禮儀院成立的時間稍晚,但禮儀院的規格卻很高。

最初,詳定所的主官隻是翰林學士,後來,詳定所改為禮儀院後,規格更高一層。

禮儀院的主官通常由參知政事擔任,副職則是由翰林學士擔任。

曆史上,天聖元年,樞密副使張士遜請求罷除禮儀院,他給出的理由看似也很恰當。

禮儀院成立的初衷是為了東封西祀,如今新帝登基,東封西祀結束,禮儀院的事務日趨減少。

按道理,禮儀院不該繼續占著編製,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

然而,張士遜請求罷免禮儀院,真的隻是因為冗官?

怕是不然。

禮儀院的編製不過二十二人,每年的經費開支大約一千七百貫左右,平均下來,一月的開支大概在一百多貫。

一百多貫,對於個人而言,無疑是一筆巨資,但對於國家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

張士遜提議廢除禮儀院,明麵上是擔心天子或者太後,重演真宗時期的舊事。

至於,實際目的嘛,則是為了奪權。

將太常禮院被侵奪的權利,重新奪回來。

禮儀院被廢除後,知禮儀院、翰林學士晏殊,以及龍圖閣直學士馮元,被任命為判太常禮院(太常禮院主官)。

前者,晏殊是張士遜東宮時期的同僚,而後者,馮元則是孫奭的弟子,孫奭是北方陣營,準確來說,是張士遜陣營的中堅力量之一。

因此,張士遜推薦馮元,也是應有之意。

這項任命結束後,禮儀院的權柄最終大多歸於太常禮院之手,也就是張士遜一係之手。

而這,也是張士遜建言廢除禮儀院的根本原因。

當然,曆史是曆史,現在是現在,此時的情況卻和史書中卻是截然不同。

李傑登基後,出台了一係列的新政,張士遜以及朝廷百官,壓根就沒空去管禮儀院的事。

雖然禮儀院侵奪了太常禮院的大部分職責,但相比於職責侵奪一事,其他的事明顯更為重要。

“詔命有司,朕將於五日後,上祀景靈宮,次日,祀太廟。”

“此戰之功,當以告慰列祖列宗!”

“臣,領命!”

五天時間,雖然短了一點,但上告景靈宮,以及太廟,自有一套規章製度

,對於李維這樣的老手而言。

五天,足夠了!

傍晚。

寶慈殿。

劉娥也收到了前線大勝的消息,得知此事,她心中的憂慮頓時煙消雲散。

此前,劉娥一直擔心前線戰事不利。

畢竟,永清縣城的失陷,可不是一個好兆頭。

彼時,劉娥擔心景德舊事重演。

景德年間,契丹大軍,差一點,就差那麼一點點就打到了汴梁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