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縣試(2 / 2)

不久後輪到李傑他們入場,搜過身之後,發現沒有問題便放他們進入考場。

縣試的考棚比較簡單,錯落有致的考房穿插在各個甬道之間,由於考生太多,旁邊還有不少臨時搭建出來的棚子,臨時搭建的棚子一看就四處漏風,如果要下雨的話裡麵的考生可就慘了,李傑順著號牌找到了自己的考房,好在不是那種臨時搭建的考棚。

考房裡麵比較低矮,不過好在李傑現在年紀還小,還沒有到長個子的時候,如今身高隻有1米5幾,走進考房,李傑依次取出考試需要用到的東西,等把所有的東西擺出放在桌案上之後,李傑耳朵微動,四周的考房陸陸續續有人進入。

約莫等了一個時辰,隨著咚的一聲鼓響,考試開始。

考場內瞬間鴉雀無聲,考生們紛紛安靜下來,等待考官下發試題,衙役們不時的來回走動,巡視著考場。

接著考官說了一些勉勵學子的話,縣試主考官一般都是當地的縣尊大人。隨後考生正式考試,衙役們舉著豎板開始在甬道中四處走著,方便所有考試看到考題,考題便寫在豎板上。

一名衙役舉著第一道題,四書題,百姓足,君孰與不足。李傑現將題目抄錄在稿紙上。

第二道題目是五經題,主要是默寫經義,第三題是賦詩題。

李傑將所有的題目抄錄在稿紙之上後,然後將自己的名字及戶籍資料錄寫在考卷上。

第一道四書題,百姓足,君孰與不足。中規中矩的一道四書題。

這一句出自《論語》一書中顏淵篇,其原文: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其原文大意是,魯哀公問有若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該怎麼辦,有若回答說為什麼不實行徹法,隻抽取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回道,現在抽十分之二的田稅還不夠用,怎麼能實行徹法呢?(徹法是周時期實行的田畝稅製,主張計畝均收,民獲其九,公取其一。)有若回答哀公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用,您怎麼會不夠用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麼又會夠呢?

朱熹對這段經文注釋說:“民富,則君不至於獨貧;民貧,則君不能獨富。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為人上著,所宜深念也。

朱熹的注解則是表明了對於有若回答的認可,他認為有若的君民一體思想是正確的,朱熹的經濟主張也是如此,他認為民富與君富不是對立而是統一的。

李傑看了一眼四周的考生,見大家仍在冥思苦想,笑了笑隨後下筆寫了起來,破題‘君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根據朱熹的傳注,對有若的思想開始進一步闡發,揭示百姓足便有君足,百姓之足,由徹法的實行而致。,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