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府試(2 / 2)

聯係下文之中所記載的內容,孟子最後對於齊王的召見避而不見。全篇中通過齊王相召孟子這件事件表達了孟子的思想,通讀全篇孟子的意思十分明確。

要求君王能夠尊賢使能,尊德樂道,要禮賢下士,主動放下自己尊貴的架子去啟用賢才,而不是對賢才呼來喚去隨意相召。

孟子在原文中最後說道,當今天下諸侯國們都差不多,誰也超不過誰的原因是什麼?就是君主喜歡任用聽從他們使喚的人做臣子,而不喜歡任用教導他們的人做臣子。

李傑想通此節之後便提筆破題。

“大賢托疾以辭其君,而因委曲以望其臣焉。”

八股文中破題需要解釋或概括題意,但是要換個說法,且不能與題麵重複,破題是全篇之中最重要的部分。

李傑以此兩句作為破題,將題之首尾綰定,短短兩句將題目中孟子原文中的內容加以總結,一句寫上意,一句寫下意。

隨後根據朱熹的注釋開始寫起後麵的內容,大意是君主應該禮賢下士,而不是對下屬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君主應該賢明,這樣國家才能強大。

寫完第一題後,李傑四顧還望一番,發現大多數考生仍然在冥思苦想,斜對麵的一個考生急的汗如雨下,看來這次考試第一題就要刷下一大批考生了,李傑寫完之後不作他想看向下一題。

第二題,子噲不得與人燕。

中規中矩的一道四書題,原文同樣出自《孟子》中的——《公孫醜下》,不過前一道題目出自第二章,這一道出自第五章。看來這次出題的考官有點偷懶啊,兩道題均出自孟子《公孫醜下》,不會是剛好翻到此書,隨後便隨便挑選了一道大題一道截搭吧。

李傑停止了亂七八糟的聯想,開始思慮該如何破題,這段話的原文是: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不得受燕與子噲。

子噲是燕國的君主,子之是當時燕國的相,子噲要將燕國禪讓給子之,齊國大臣沈同便去問孟子燕國是否可以征伐。

孟子回答說:“可,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不得受燕與子噲。”

當時因為禪讓,引起了國內大亂。孟子認為可以征伐燕國,因為燕國君臣將國家私相授受違背了傳統的禮製。

朱熹在《孟子集注》對這段話的注釋為:“諸侯土地人民,受之天子,傳之先君,私以與人,則與者受者皆有罪也。”

朱熹的話就是說,諸侯的土地和人民都是由天子分封,從之前的君主手中繼承而來,自己決定禪讓給他人,不論禪讓的還是接受禪讓的人都有罪。

李傑提筆破題‘今夫為天守器者,君也;為君守候度者,臣也。’

上一句給出了君主的定義,下一句給出了臣子的定義,將儒家正統思想中的君臣之分先進行闡述,君主和臣子各負其責,各司其職。

隨後文如泉湧,承題寫道‘名義至重,僭差雲呼哉。故燕非子噲之燕,天子之燕也,召公之燕也。’

以燕國是周天子的燕國,是燕王召(第一代燕王)的燕國來闡述燕國的由來,燕國並不是子噲一個人的燕國,所以不得私相授受。

之後一步步闡述燕王子噲禪讓給子之是錯誤的,因為不符合禮法,子噲既不是堯、舜,子之也不是舜、禹,怎麼能夠隨意禪讓君位呢,簡直視禮法於無物。

“堯、舜之傳賢,利民之大者也,噲非堯、舜,安得而盜其名?”

“舜、禹之受禪,天人之從之也,之非舜、禹,安得而襲其位?”,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