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院試下(2 / 2)

“《詩》之有惡,非徒《詩》之惡也,是懲之而歸於無邪也。”

將朱熹的注釋用另一種方式在文中寫了出來,即《詩經》中的內容不僅僅隻是說善惡,而是通過好的部分引人向善,不好的部分懲戒惡人引人向善,最終達到思無邪的境界。

等將全文寫完之後,如同三伏天喝了冰水一樣,酣暢淋漓。

稍微歇息片刻打算開始寫第二題,第二題,五經題,李傑選的本經乃是《尚書》,明朝五經考試裡麵考生可以在五經之中選擇一門作為本經,相當於現在的選修課,考試時五經題隻需寫自己選擇的本經中的題目即可。

“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鹹事,俊乂在官。百僚師師,百工惟時,撫於五辰,庶績其凝。”

其出自《尚書·皋陶謨》,全篇記錄了皋陶和大禹的一次談話,主要討論以德治國,皋陶提出“九德”作為人的道德基本準則。

題目中的意思是,每天遵從三德的人,可以做卿大夫,每日能依從六德的,可以以國事托付,擔任諸侯;如果能把九種品德集中起來全麵地實行,使有這些品德的人都擔任官員,那麼在職的官員都是德行出眾的人。大夫們互相學習效仿,官員們都儘職儘責,嚴格按照四時變化行事,那麼大業可成。

《尚書》題主要以蔡沉的注解來參考,蔡沉在集注中的注釋為:“浚,治也。亮亦明也。有家,大夫也。有邦,諸侯也。浚明亮采皆言家邦政事明治之義。”

簡單來說就是,就是大禹和皋陶兩人之間的談話,都是在討論如何治國安民的道理。

古代許多典籍之中很多道理拿到現在也是適用的,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古人也不是那麼死板,即使說程朱理學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其實也不儘然。自嘉靖末年開始八股文的文風就開始漸變了,不在像之前一樣恪守傳注,不少人也會在其中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

李傑一邊回憶經文一邊靜靜地閉目養神,少頃,提筆寫下。

“賢者勉於進德而有以著治效與邦家,人君廣於用賢斯有成治效於天下。”

即皋陶向大禹言明要以德治天下,君主隻要多任用有德行的賢者治國,那麼各種事情都會成功的,

隨後承題寫到為什麼要這麼做。“蓋家國天下有大小之不同,而賢者之德亦有多寡之異。人君之欲致治,安得不廣用賢之道乎!”

因為國家有大有小,人的德行也有多有寡,君主要想建功立業,怎麼能不多用有德行的人呢?

後文根據傳注來闡發題旨,自想到破題承題之後,文思如泉湧全文一蹴而就,等李傑寫完之後覺得有點餓了,便從考藍中拿出準備好的吃食,有千層糕、肉餅以及一些點心,自李傑習武以來飯量便遠超同輩,所以準備的吃食也比較多。

三下五除二的吃完之後,看了一眼賦詩題,五言八韻詩並不難做,略微思索一番之後揮筆而就。

寫完之後李傑對稿紙上的文章稍作檢查,看看有無錯漏、忌諱之處,並且將能修改的細微之處加以潤色,然後便將文章謄寫到答卷之上,謄寫完畢,對於李傑來說第一場考試算是結束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