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文約接手長安業,韓氏起源夏陽縣(2 / 2)

三國驍雄韓遂 姚戎 5114 字 10個月前

蘇邈第二天帶蘇家的各總管和家丁租車押運錢幣去仇池山,未回老家右扶風平陵。

在長安豪宅休息一晚,給韓渠留下一千二百萬萬錢周轉經營,讓曹餘和金城韓家莊苑聯係按洛陽進貨的五成規模進貨,韓遂帶韓逢、李保、韓遷、曹奎、韓川、韓都、韓品、韓亥、韓苟、韓同、韓冀、韓析、三名建塢堡工匠韓匡、韓梯、韓卯向左馮翊郡夏陽縣進發。

雍縣副隊長韓謙帶三十六個護院騎繼續押運錢幣和粟米隨行。

過渭水河進入左馮翊地界,過郡府高陵、萬年、蓮勺、重泉、臨晉,進入郃陽縣城,入住王記客棧。

韓遂按畢業時太學同窗留下的家鄉地址找到李儒家府拜訪,李儒去年畢業回家收縣裡的諸生教書為生,韓遂見李儒家境不是非常富有,贈給李儒五萬錢,可蓋起一個茅屋學堂,李儒千謝萬謝收下。

出了郃陽縣城沿黃河西岸向北,到達夏陽縣。

從城南進夏陽縣城前,經過韓奕坡懸崖上的司馬遷墓,韓遂帶眾人簡短祭拜了這位夏陽人《史記》著者。

守墓老者告訴韓遂:“吾姓馮,乃司馬遷後裔。”見韓遂等有些疑惑,老者又道:“司馬遷當年厄運時,有人向家鄉通風報信。夏陽司馬氏連夜改姓“同”、“馮”。二字音“通”和“風”,又含了“司”、“馬”兩字。故這一帶馮、同二姓為大姓,而且不通婚。”韓遂等恍然大悟。

進入夏陽縣城,找到一家最大的馮記客棧住下。

第二天,韓遂帶眾人來到著名的黃河渡口“夏陽渡”。望著滔滔黃河水。韓遂感慨萬千道:“秦末,韓信以木罌從此渡軍破魏,擒魏王豹。夏陽最早叫韓原,最初乃周武王一個兒子的封地,侯國名就叫韓國,春秋時韓平王失國,並入晉國,其後裔事晉複封韓原,傳至晉八卿之一韓厥以封地為姓。《大雅·韓奕》為《詩經》中《大雅》的第二十七篇。其中講述了這個史事。”

韓逢問道:“韓姓來源於姬姓,始源於此地?”韓遂道:“正是!後來晉國魏、韓、趙諸侯聯手滅荀瑤的智氏族,三家分晉,韓虔建立韓國。”

韓遂見有一大的擺渡船靠岸,走上去和船夫閒聊。船夫道:“夏陽有多個渡口,這裡夏陽渡為最大,其次是城東北的禹門渡。其它三個為小渡口。”

一會兒,隻見二十艘船連在一起的船隊載著栗米向潼關方向行,韓遂問船夫:“向哪運糧?”船夫道:“河東郡的糧,經郃陽、潼關、華陰,轉渭水,運至長安。”

韓遂對韓逢道:“汝要算一下水運和陸運的成本,如果水運益厚,汝可建立一支船隊。”韓逢答應。

回到馮記客棧,韓遂詢問客棧店主馮模當地荒廢良田之事,馮模連聲說“有,有。”下午,馮模帶著韓遂等去城南馮家莊苑見這一帶馮家族長馮希。

聽說來了一位荒地大買家,但需要連片土地,馮希馬上讓家丁去請來當地另六個大族族長,到場的有同詹、張墨、董禮、梁儁、秦午、王沐。

馮希請韓遂、韓逢等在客廳稍坐,家丁端上點心、瓜果伺候。六個族長到馮希書房商量了半天後一起回到客廳,讓家丁從外麵端來沙土,做成夏陽縣沙盤給韓遂看。

馮希指著沙盤對韓遂道:“夏陽為關中平原北端末梢。夏陽人口原為一萬三千多人,上次饑荒年,夏陽人口減少約三千人。夏陽西為梁山,梁山一直沿伸到上郡邊界。梁山東坡有一塊塊的平坦田,這片田的北頭位於夏陽縣城的正西麵,合計有十五萬畝。

饑荒年後,勞力不足,各族基本棄耕的田都在此,這塊土地可以轉讓給汝,按一畝一萬五千錢。夏陽二百多散農的田地基本都在此片地。梁山與黃河間,沿黃河,夏陽從北麵的禹口渡到南有五十一萬畝良田,農忙時要從河東雇六千人,大都靠黃河水澆灌,為七族所有。”

韓遂問:“梁山山上水源如何?”馮希道:“梁山南山有彙流湖,水流入湖,溢出的水流下山,可灌溉城西北董家的一萬畝田。”

韓遂仔細看著沙盤問:“可否把這個水源連同董家這一萬畝一起轉給吾?另外,在縣最南端與郃陽交界處將從黃河到梁山東坡轉讓張家的約五千畝狹長地帶與吾,包括這塊地東邊黃河的小渡口,吾修一渠引黃河水上梁山東坡。合計十六萬五千畝田。

其中在耕的一萬五千畝稍好的田吾付一萬錢一畝,其餘荒田按四千錢一畝。合計吾應付六億五千萬錢,先付一半,分兩年付清。”

七家從未經曆如此大的買賣,棄耕幾年的地轉手賣掉是劃算的,一陣緊急磋商後,答應成交。,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