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母的丫環成公繡一直跟在身邊不出嫁,都快成老姑娘了,前些日子,終於說服彼嫁給洛陽韓府家丁種溪,種溪大疫喪妻一直未續娶,正好成一對。
韓易子韓經、韓兆子韓乾、韓委子韓倜等娃都送回金城西鎮城上韓家的私塾苑了。”
韓遂道:“何進成弘農楊氏門徒,又是一個身份洗白的突破,但如不及時得到汝南袁氏的認可恐久後生嫌。孔伷在金城任浩亹縣長,彼提到韓卓在虎賁中郎將何進的手下任職,何進如已調任潁川太守,吾明日去拜訪在京的黃衍、韓卓、袁術等,再了解一下朝廷事,如洛陽官場惡化,父親可辭官回家。”
韓合道:“最多做到下年底,看朝廷風氣是否轉好,如無升遷機會,還真不如回家。”
韓遂問父親:“望族眼中向往的君臣關係到底是什麼?皇帝為何變得如此不信任士族、大臣、外戚,轉而大力扶持宦官、宦官親屬、下層庶民子弟,賣官收入自已的小金庫?”
韓合道:“自本朝光武帝開國,用很短的時間就平定天下,就是得到士家大族、豪族的鼎力相助,士家大族和豪族統稱望族。而造反的庶民、流民被剿滅,幾乎沒有產生出新的大族。望族自然與皇族達成二者共有天下的默契約定。
望族向往擁有田產、財富、家丁的同時,望族向朝廷舉薦入仕為官的族人都是清正廉明賢孝的德才兼備的人才,做官的族人本來家中應有儘有,故沒必要在官位上貪汙腐化。這些族人忠君報國,也兼顧望族的利益。
望族認為大漢朝廷擁有的財富隻需剛好夠用就可以了。支付官吏薪酬、養活一支必要的軍隊,以及各項必要的開支,而皇族可擁有不過份的財富和享受。皇帝德政賢明。
後來,皇族、望族均漫無節製地發展,望族子弟官員也參差不齊,皇帝眼睜睜地看著望族相互舉薦子弟出仕占據朝野,自已沒有人才,故沒有選擇餘地隻能同意。關起門來說,望族的確越發肆無忌憚地隨意推薦子弟,皇帝感到對望族漸漸失控,於是啟用皇後、皇妃的親戚等外戚來抗衡望族。
誰知,外戚出現梁冀這樣的強勢拔扈將軍,反控製了皇族和望族,整個望族都無力抗爭了。皇帝不得不動用宦官鏟除外戚,於是形成皇族之下望族、外戚、宦官三方製衡。
到外戚竇武時代,竇武與望族聯手要滅掉宦官,要壞皇族三方製衡之策,皇帝不願看到三方中任何兩方結盟,於是隻能選擇毀滅外戚,禁錮一大批望族子弟出仕為官,外戚和望族受到重創,宦官親戚趁機填補大量官缺。
皇帝也很清楚隻剩下宦官和望族的二方拚死互掐終歸會出大事,而且宦官子弟為官者多數素養惡劣,民憤極大,望族中為官的子弟也有貪腐者。
皇帝自然會想到兩步棋來重構製衡,一是借何貴人生子扶持何進,重新扶持外戚,但鑒於梁冀之禍,外戚親屬不會再無節製遍布朝野,何進族人少,恰好符合;二是鑒於太學和各州郡官學均被望族通過難懂難學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儒學牢牢控製著,皇帝開啟鴻都門學,以才藝取代儒學,大量招收平民子弟,數年內派往各地為官,一改望族和宦官子弟遍布朝野的局麵。最後形成望族、宦官、平民子弟各占三成、皇族占一成的格局。
宦官也揣摸到皇帝的心思,也怪自已的親戚子弟不爭氣,在外為官多數貪臧盤剝,加緊巴結鴻都門學諸生。
望族本來就看不起鴻都門學諸生,認為是旁門左道,加上宦官靠近鴻都門學諸生,更引起望族擔憂,鴻都門學一旦成為宦官勢力的搖籃,出仕的宦官子弟和平民子弟聯手,就會占官吏六成或更多,而望族出仕子弟數隻占官吏中的三成,成為少數,這是望族絕不會答應的,於是衝突越來越激烈。聽說有不少失望的望族子弟加入各種道士、隱士、俠士團夥。
對於皇帝為何建小金庫,聽說是感歎桓帝窮,而望族的錢財多的無處花。其實吾看皇帝自有深謀遠慮,等著看吧。致於皇帝賣官,吾就不好多說了。或許是看望族子弟為官太容易了,加上國庫空虧,皇帝的任何開支都受限於望族出身的大司農限製。”
韓遂道:“父親一番話真乃道破天機,為兒領教了。兒覺得製衡之術絕非萬全之策,控衡者如行走在涯邊,要有很高的控衡手法,而且一刻也不能鬆懈,一不小心就會失衡,代價極大。不論怎樣,無非是錢放誰家的事,吾等隻求天下太平無憂矣。”
成公英在一旁插話道:“至少有三種失衡方式,一種是一方勢力超過五成;一種是二方勢力聯手超過五成;一種是一方被滅。”
韓遂摟住成公英的肩膀笑道:“英兒真乃吾金城的俊才也。”韓父也點頭稱讚。,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