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隸大部為董卓控製。故,天下十三州,劉氏仍擁有幽州、兗州、揚州、益州五州一國。
韓遂認為劉氏尚有民心,還有翻盤的機會,於是逐州翻閱信報。
首先看幽州:
幽州除劉虞外,尚有兩個狠人:公孫瓚、公孫度。
上年三月,張純被其門客王政殺掉並把首級送給劉虞。劉虞因安撫遊牧民族有功而被授予太尉之職,封為襄賁侯。
九月十二日,董卓又遷幽州牧劉虞為大司馬。
劉虞部將,降虜校尉都亭侯公孫瓚,兼任遼西屬國長史,並駐軍右北平郡。
公孫瓚控製著幽州的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屬國。劉虞控製著幽州代郡、上穀郡、涿郡、廣陽郡、漁陽郡。
兗州刺史劉岱與袁紹、公孫瓚通和,袁紹令妻與子為人質居劉岱兗州刺史治所山陽郡昌邑縣,公孫瓚亦遣從事範方率一支騎兵助劉岱。
中郎將徐榮薦同郡故冀州刺史幽州遼東郡襄平縣人公孫度於董卓,董卓授以遼東太守。
聽聞公孫度到官,以法誅滅郡中名豪大姓百餘家,郡中震栗,又在謀取玄菟郡和樂浪郡。
幽州其實被劉虞、公孫瓚、公孫度三人瓜分,韓遂猜必是董卓故意為之。
其次看兗州:
兗州有陳留郡、東郡、濟陰郡、山陽郡、泰山郡、濟北國、任城國、東平國等五郡三國。
本年初會盟時,兗州各郡國的太守或國相分彆是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濟陰太守吳資、山陽太守袁遺、泰山太守應劭、濟北相鮑信、任城相鄭遂、東平相徐翕x等分治。
曹操軍隸屬陳留太守張邈。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白波軍寇東郡,東郡太守橋瑁所部損失頗多。
兗州刺史劉岱素與橋瑁不和,趁機殺死橋瑁,派部將兗州中郎將王肱出任東郡太守。
董卓不認王肱,任命中郎將胡軫出任東郡太守,乃虛職也,仍駐紮司隸河南尹新城縣。
濟陰太守吳資以軍功起家,是董卓初入京時任命的,不買劉岱的賬。袁紹向劉岱薦袁敘為濟陰太守,乃虛職也。
山陽太守袁遺北上投奔袁紹,劉岱任命毛暉出任山陽太守,占有兗州治所昌邑縣和山陽郡大部。
董卓不認毛暉,任命揚州會稽郡東部都尉兗州泰山南武陽縣蒙山人劉洪出任山陽太守,從會稽郡帶兵占據瑕丘縣和南平陽縣二縣。
劉洪精通數術和天文,人稱劉會稽。
豫州汝南郡南頓縣人應劭在靈帝在世時接任泰山太守。
韓遂認為兗州地處四戰之地,劉岱難以長久。
關於益州,由劉焉、高聯、蘇固等分割。韓遂知之頗多,未加細看。
荊州的信報尚未到,隻知劉表出任荊州刺史。
揚州信報很少,無甚價值,對揚州刺史劉遵知之甚少。韓遂瞥了幾眼信報,未見有丹陽郡和茅山的消息,就扔下了。
數日後,韓佟又整理出其餘七州的信報。
其中,涼州刺史張則隻擁有半個武都郡和半個北地郡
冀州牧韓馥地盤有勃海太守袁紹和黑山軍,很難成大事
並州已被白波軍、南匈奴等占據,並州官軍已全部撤到洛陽並入董卓軍,並州牧董卓在並州無地盤。董卓隻控製司隸校尉部七郡中的六郡。
青州刺史焦和地盤有黃巾軍餘部。
豫州刺史郭貢是董卓任命的,有袁術推舉的豫州刺史孫堅,郭貢應不是孫堅對手。
徐州靠近青州的琅邪國有黃巾軍餘部,徐州刺史陶謙掌控下邳國、彭城國、東海郡,以及琅邪國的一部分。
廣陵太守張超帶兵出征討伐董卓期間,張超委任袁綏主持廣陵政務。
交州和交州刺史李進的信報不詳。
十三州刺史、州牧中,劉虞、劉焉、韓馥、陶謙四人與韓遂有過交往。
看完整理的各州信報,韓遂陷入深思。皇帝在董卓手中,董卓專橫跋扈,恐難容得下己。就算是容得下,做董卓的屬官也未必日子好過。
據說劉焉、劉表都是前漢朝魯恭王劉餘之後,並非本朝皇族脈係。
劉虞的先祖乃本朝光武帝廢太子的東海恭王劉強,是本朝皇族脈係。
劉岱乃前漢朝漢高祖劉邦庶長子齊悼惠王劉肥之後,非本朝皇族脈係。
劉遵皇室脈係不詳。
劉寵乃本朝光武帝第四子漢明帝劉莊之後,是本朝皇族脈係。,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