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四年春節正月初一公元193年2月19日到了,韓遂在和眾將領的酒宴感慨,上年過的如此漫長,國家經曆兩番驚天動地的政權變故,各州大戰不止,戰亂不休,唯有涼州太平無事。
眾將領想想果真如此,天下大亂,涼州竟安然無恙,於是紛紛讚美主公。韓遂也很開心,和眾人推盅換盞。
二月初193年,聯軍探部送來一批有關上年年底的信報,其中河北戰事最為激烈。
冀州袁紹的崔巨業征公孫瓚敗北後,袁紹二萬軍從魏郡冀城出發分兵兩路救援崔巨業餘部。
一路由淳於瓊、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趙叡等率領五千步騎攻擊南皮,切斷南下的公孫瓚軍補給線。另一路由袁紹親自率領一萬五千步騎向東尋找崔巨業餘部。
袁紹與崔巨業餘部高覽、呂曠、呂翔、馬延、張顗、焦觸、張南等在易水河南彙合。
袁紹軍挺進,紮營在易水南岸,得到鄴城的兵、糧補給。與公孫瓚兩軍在易水一帶展開對壘廝殺。
廣陵太守張超的廣陵功曹臧洪乃臧旻子,是盟軍酸棗會盟的首義者。董卓已死,糧草耗竭,盟軍解散。
廣陵郡屬徐州,張超和臧洪率廣陵兵來酸棗縣會盟,盟散,徐州刺史陶謙暗與袁術盟,而與袁紹、曹操不合,張超與兄長陳留太守張邈屬袁紹盟軍,故張超無法穿越徐州回廣陵郡了。
於是,廣陵太守張超仍留在兄長陳留太守張邈的陳留郡,得知公孫瓚與幽州牧大司馬劉虞有隙,於是派臧洪前往幽州聯係劉虞。
上年十月,臧洪到達河間國時,恰逢袁紹與公孫瓚在易水交戰,臧洪無法渡過易水,隻好去南岸袁紹大營,恰好袁紹在營中。
袁紹見到臧洪甚奇重之,與結友好。
正巧袁紹剛得到在青州州府治所齊國臨菑縣的青州刺史焦和病卒的消息,於是任命臧洪為青州刺史。
前青州刺史焦和好立虛譽,能清談。時黃巾群盜處處飆起,而青州刺史部錢糧殷實,州裡官軍仍有較多。
焦和本來欲加入盟軍殺入京師,還未來得及出動,而黃巾軍已開始屠掠城邑。
焦和不理戎警,隻知和女巫、祝史一起,祭祀祈求神靈消除災禍。
又恐黃巾軍乘凍踏冰過河,命多作陷冰丸,投於河麵。結果沒能阻擋黃巾軍,青州各郡縣官軍潰散,焦和亦病卒。
青州黃巾軍很活躍,州內連年戰亂,一片蕭條,丘墟殘垣,臧洪走馬上任絕非易事。臧洪到任收撫離叛,群盜奔走,百姓複安。
韓家青州貿易與事務總管韓棕和副總管宋鄭轉到新任青州刺史臧洪手下任屬吏。
公孫瓚在易水河北岸修築數個堅固塢堡後,率一隻主力從勃海郡南下,攻擊圍攻南皮城的淳於瓊部。
淳於瓊部被公孫瓚軍擊敗,一路潰逃,最後退入黃河龍河入海口的黃河北岸龍湊城。龍湊城屬青州樂安國。
袁紹得知公孫瓚回軍救南皮,又見易水河北岸公孫瓚軍塢堡堅固,隻得回軍趕到龍湊城,與淳於瓊餘部彙合。
公孫瓚在南皮擊敗淳於瓊,由勃海太守公孫範繼續鎮守南皮,鞏固糧道補充兵力後,匆匆率部來攻龍湊城。
上年十二月,兩軍在龍湊城外相遇。
袁紹軍出城列陣,以老弱之兵站在陣前誘敵。
等公孫瓚騎兵衝殺時,在陣後蹲著身子的袁軍主力突然站起殺出,麴義、顏良、文醜、張郃、高覽、呂曠、呂翔、馬延、張顗、焦觸、張南、蔣義渠、蔣奇等將領身先士卒,大敗公孫瓚軍。
龍湊之戰,袁紹軍輕鬆擊敗來回奔波的的公孫瓚疲憊之師。
界橋之戰、巨馬水之戰和龍湊之戰,袁紹二勝一負,略占上風。
袁紹趁勝追擊到南皮城下,留下張郃、高覽、呂曠、呂翔帶八千人圍攻南皮城,率主力尾隨公孫瓚主力。
公孫瓚軍在東平舒縣渡過漳水,進入冀州河間國,在河間國易縣得到幽州的兵、糧補給,軍勢重振,在易水北岸固守。
上年十二月,太尉皇甫嵩免,轉任光祿大夫。以光祿大夫周忠為太尉,參錄尚書事。
上年同月,曹操回軍,再次進擊,大破黃巾軍,曹操軍追至濟北國,黃巾軍悉降之。
曹操得黃巾戎卒三十餘萬,男女一百多萬口,收其精銳者數萬,號青州兵。
未降之黃巾餘部退回濟南、樂安、長廣等地活動。
在西京長安的帝與關東的聯係阻斷。
兗州官吏推舉曹操接任兗州牧。
曹操聽從兗州治中從事陳留郡人毛玠之言,派遣使者上書聖上。使者通過河內太守張楊的領地到達長安。
李傕、郭汜等人認為關東想自立天子,現在曹操雖然派使者來,並非出於彼真意,於是商議扣留曹操使者。
黃門侍郎鐘繇勸李傕、郭汜等人,當今英雄並起,各自假托帝命轄製一方,隻有曹兗州是心裡想著王室,不應拒絕彼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