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韓家大總管韓兆組織運輸馬隊向發羌和燒當羌的邊界運糧,分批運出。
三日後,匆匆趕往發羌和燒當羌的邊界。
一路艱難行軍,八百餘裡整整走了十五日才趕到鹽湖。進入燒當羌大營,見到燒當羌王東扈。
原來,發羌早年是散居各地的部落,這些年發羌首領迷單發力,靠武力,逐漸吞並眾多小部落,成為人口五十萬,其中十萬騎兵的強大部落。
為爭奪鹽湖,最近與燒當羌打起來了。鹽湖之鹽口感鹹而甘,不易結塊,是上好的食鹽。
原來此鹽湖是西羌共用,各部落每年派人去曬鹽運回部落食用,遠途的部落每隔一、二年來一次。
燒當羌強大後,占湖為己有。
發羌各部落分散時,無力反抗,同其它中、小部落一樣,隻得拿錢、物、羊等和燒當羌兌換食鹽。
現如今,發羌強大了,不僅成了燒當羌的勁敵,而且多次派人來談判要求分走一半鹽湖,燒當羌不予理睬。
於是,先是小規模械鬥,終於演變成當下兩大部落的決戰。
發羌傾巢出動十萬大軍,燒當羌也不示弱,同樣在鹽湖集結了十萬軍兵。
雙方小規模衝突幾次後均遭受糧草補給困難而停止爭鬥,均在後方總動員,向鹽湖運送軍需糧草,準備決戰。
東乾陪著韓遂上大營前的瞭望台觀察敵營和地貌。己方大營分左右二營,座落在鹽湖北部斜坡上,依湖而建。
敵方大營也分左右二營,建在西南,離開鹽湖三十裡,背後依山穀通道,便於撤退和糧草補給。
回到大營,東扈召集所有重要將領商議如何打贏這一仗,如果輸了,整個燒當羌都會被發羌吞並,韓家及金城郡都難保住。
眾人對著沙盤沉思。
成公英留守金城未跟來,韓遂隻好拚命算計,提出兩策。
第一策:派奇兵向西一百六十裡攻敵產糧和屯糧草之地
第二策:派精騎從西海繞行五百裡到敵營背後三十裡處,切斷敵退路,動搖敵軍心後,正麵出擊,可獲全勝。
但韓遂表示對這一帶地形不熟,不知二策能否實行。
燒當羌右大將滇仲一直率二萬五千普騎在西部發羌邊境和西海北部各城駐守和巡遊,對這一帶熟悉。
滇仲認為第一策不可行,第二策可行,但十分凶險,派出的將領和兵卒要有戰死不退的決心。
第一策路途要走一百六十裡無人區,每日最多隻能行二十裡,每人需要三匹馬,攜帶來回十六天的乾糧和乾肉,以及十六天的馬匹草料,沿途無草,馬馱不了如此多的草料,故帶馬匹不可行。
如派步兵,無法突襲屯糧庫,也不可行。
滇仲沉思片刻,又提議,用第二策切斷退路後,分出一軍向西走一百二十裡就可達第一策要到達的敵屯糧地域。
韓遂當即誇讚滇仲對計策的修訂真乃神授也。
東扈也同意了此策,於是選右大將滇仲和左大將東盛帶一萬五千普騎用十日從西海繞行五百裡到敵背後切斷敵歸路,左大將東盛帶其中的五千普騎再向西行三日占領敵屯糧地或燒毀糧庫。
每個兵卒各帶三匹馬,和一個月的乾糧和乾肉。
東扈在正麵將韓遂部放在鹽湖旁的左營做突擊先鋒,中大將東乾帶一萬三千精騎、中都尉東慶二萬普騎和運糧隊的三萬老幼騎跟在後麵。
虎衛騎大將東亮帶二萬虎衛騎兵在右營做突擊先鋒,後麵跟隨右都尉滇崇、左都尉東帖二人所率的三萬二千普騎和運糧隊的二萬老幼騎跟在後麵。
安排妥當,等待十日後,敵營有騷動即刻決戰。
東扈陪韓遂在左營閒聊。
聽聞韓遂妻張薑子遠在揚州,無安穩之路返回,東扈提議,待打跑鹽湖周邊的發羌後,燒當羌軍繼續清剿發羌地盤在鹽湖南部的賜支河首黃河源頭到曲水通天河之間的地帶。
韓家可派人通過這個發羌南部地盤,穿過益州、交州,去揚州接回張薑子。
這一路無戰事,發羌、燒當羌與益州、交州民有此貿易通道,雖然路途遙遠,但絕對可行。
此乃意外收獲,韓遂頓感救回張薑子又有了希望,答應戰後即刻一試。
燒當羌總共動員了十五萬老幼騎分三批輪流運送糧食和軍需。
韓遂認為取勝的關鍵是決戰那日在場的燒當羌五萬老幼騎能否發揮威力,至少在人馬數量和氣勢上壓倒發羌。
東扈陪韓遂去運糧馬隊視察。
韓遂看完直搖頭,認為老幼騎無訓練不能上戰場,於是經東扈同意,留下一批五萬老幼騎不參加輪運,抽調聯軍所有低級軍官和燒當羌老幼騎吃住在一起,每日加以訓練。
每人在奔馳的馬背上隻練一個刺殺招式和一個防禦招式。
由於招式簡單,老幼騎覺得很有趣,練得頗刻苦。,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