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聯軍探部送來信報:
揚州方麵:
劉表從子劉磐,十分驍勇,與中郎將黃忠鎮守長沙郡攸縣,數次入侵艾縣、西安諸縣。
孫策曾以代理征虜將軍孫賁為豫章太守都亭侯治南昌縣,又分豫章郡海昏、建昌、艾縣、建城、柴桑、曆陵共六縣,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並督諸將共拒劉磐,劉磐自此絕跡不再入侵。
太史慈的弓術精湛,曹操聞其名,寄其書信,內置當歸,寓意歸降。孫策死後,孫權統事,委以南方諸大事。
又以周泰為宜春縣縣長,魏朗孫魏滕為曆陽縣縣長。而魏朗之子魏種被曹操重用為河內太守。
分鄱陽、餘汗二縣,初置葛陽縣上饒市弋陽縣,以蔣欽為葛陽縣尉。
豫章郡乃大郡,其實被豫章太守孫賁、廬陵太守孫輔、建昌都尉太史慈、周泰、蔣欽等分治,各管數縣。
孫權延用孫策在世時任命的其它幾郡太守。分彆是廬江太守李術、丹陽太守揚武將軍吳景、代領吳郡太守朱治。又以呂岱為吳郡郡丞。
孫權自領會稽太守,不到郡,以上虞縣縣長顧雍為郡丞,代理太守。以賀齊為會稽南部都尉,芮良為會稽東部都尉。以徐州彭城國人嚴畯為騎都尉。
延用撫軍中郎將張昭為將軍長史;以中護軍周瑜為荊州江夏太守;以征虜中郎將呂範遙領荊州桂陽太守;以蕩寇中郎將程普守丹陽郡重地石城縣,遙領荊州零陵太守。
孫權姊夫曲阿弘谘引諸葛瑾,周瑜勸回曾欲投奔地方勢力鄭寶的魯肅,孫權皆用為賓侍;又以陸康次子陸績為奏曹掾,以步騭為主記。
諸葛瑾乃前豫章太守諸葛玄從子,諸葛珪之子。
孫策、孫權未設九江太守,曹操設九江太守旗況。
本年十月,孫權的廬江太守李術攻殺揚州刺史嚴象,廬江郡梅乾、雷緒、陳蘭等地方勢力各聚眾數萬在江淮間。
曹操表豫州沛國相縣人劉馥為揚州刺史。曹操在揚州獨有九江郡,劉馥單槍匹馬入九江郡,造一座合肥空城,建立州治,招懷梅乾、雷緒等,這些地方勢力皆相繼貢獻錢糧。
曹操聞孫策死,欲因喪伐之。侍禦史張紘諫止。曹操即表孫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
恰芮良亡故,曹操以張紘為會稽東部都尉,返吳郡,孫權不以介意。張紘與張昭同心輔佐。
曹操表征華歆為議郎、參司空軍事,孫權放行。
孫策死後,廬江太守李術不肯聽命於孫權,而且收納其叛者。
孫權寫信向曹操告狀揚州刺史嚴象乃李術害之,肆其無道,宜速誅滅,明公勿救。於是,孫權派督軍中郎將徐琨、孫河等舉兵攻李術於皖城。
李術求救於曹操,曹操果然不救。徐琨、孫河等屠皖城,梟李術首。收其部曲二萬餘人。
孫權以孫河為威寇中郎將,領廬江太守,屯皖口。曹操任命的揚州刺史劉馥派朱光實領廬江太守,進駐皖縣縣城皖城。
孫權實際放棄了揚州在江北的九江郡和廬江郡大半領地,退守楚江長江以南的江東和江西,在江北隻沿江占據皖口、牛渚等要地,實控豫章、廬陵、丹陽、吳郡、會稽五郡全部和廬江郡小部分。
劉馥實控九江、廬江二郡大部分。
荊州方麵:
張繡向曹操投降,獻出南陽郡後。本年秋七月,朝廷立皇子劉馮為南陽王。沒過幾日,七月十二日公元200年8月9日,劉馮很詭異地死了。
長沙太守張羨受桓階鼓動,以長沙郡和鄰近三郡桂陽郡、零陵郡、武陵郡叛劉表,劉表征討四郡,打了數年無法攻克。而曹操與袁紹相對持,無暇救援張羨。
張羨病死,長沙郡複立其子張懌繼任長沙太守。
本年,劉表攻張懌及零陵、桂陽二郡皆平之。
於是,劉表跨地數千裡,帶甲十餘萬,不再向朝廷儘職貢獻錢糧,而自家舉辦郊祀天地,平日仿帝儀容舉止,私下備帝用車馬輿駕。
據傳,曹操向交州刺史張津答應會以零陵郡和桂陽郡的土地給彼,換取張津跟荊州牧劉表年年交戰不斷,以拖住劉表無暇與袁紹聯合。
豫州方麵:
為打袁紹籌備軍餉,曹操製定新稅科,下到各州郡,急征調綿絹,百姓增支頗為嚴峻。
又以許縣縣令滿寵為汝南太守。
以名士任各縣縣長或縣令,如沛國酂縣縣令陳群,汝南郡城父縣縣令何夔kui等。
豫州汝南郡黃巾餘部劉辟等叛曹操應袁紹,袁紹遣劉備帶兵將助劉辟,豫州郡縣或為抗稅,多響應之。
汝南郡乃大郡,郡中淮水和汝水所跨之地與荊州劉表的章陵郡和江夏郡接壤,曹操將其從汝南郡劃出,成立陽安郡,以當地豪強李通為陽安都尉。陽安郡轄有陽安縣、朗陵縣等。
袁紹遣使拜李通為征南將軍,劉表亦暗招李通,李通皆拒之,斬袁紹使者,送袁紹所製印綬給曹操。
李通又與朗陵縣
縣長趙儼作書與荀彧,以陽安郡百姓困窮,阻止急斂綿絹,以綿絹還民,於是上下歡喜,郡內遂安。
李通擊破地方勢力瞿恭、江宮、沈成、張赤等,定淮水和汝水所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