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軍探部送來信報。
許都方麵:
青州平原郡高唐縣人華歆自從漢議郎兼參司空軍事升為尚書後,因非潁川派係的人,與守尚書令荀彧相處頗為不順,曹操得知後晉升華歆為侍中,調離了尚書台,成了皇帝身邊的大臣。
同為侍中的還有守尚書令萬歲亭侯荀彧、兗州山陽郡高平縣人郗慮、議郎豫州潁川郡陽翟縣人辛毗、秘書監荀悅、右扶風郡茂陵縣人耿紀、太史令王立。
郗慮少年曾師從鄭玄。辛毗原為袁紹、袁譚的謀士,投降曹操。
荀彧推舉兗州山陽郡高平縣人尚書郎仲長統為尚書,而華歆推舉尚書郎李立為尚書。
據傳聞,結果曹操未選中仲長統,而是同意李立當了尚書,李立在許都頓時名聲大噪。
但李立也由此得罪了荀彧,曹操此舉顯然也沒給荀彧麵子,於是荀彧不給李立分派重要事務。
因荀彧在鄴城,許都尚書台事務由荀攸主持,荀攸悄悄將自己手中的荊州事務分派給李立,主要調查和聯係投奔荊州牧劉表的人才,為收複荊州提前做準備。而尚書衛覬負責尚書台關西事務。
尚書台一把手是守尚書令兼侍中荀彧,兼負責河北的冀州、幽州、並州,以及青州事務;二把手是司徒趙溫兼錄尚書事;三把手是荀攸為尚書兼軍師,負責揚州、交州、徐州、豫州事務;四把手是司隸校尉鐘繇兼尚書仆射,負責司隸事務;五把手是尚書仆射列侯鐘路,協助荀彧。
其它任尚書的有,列侯郭浦,負責益州事務;尚書衛覬,負責雍、涼州事務;尚書李立,負責荊州事務。
原來華歆負責的揚州、交州事務移交給了荀攸,荀攸又分出荊州事務給李立。
司徒趙溫兼錄尚書事一職是尚書台外部官吏對尚書台事務插入的一步必須有的流程,以防尚書台對人事任命的偏視。
尚書右丞潘勖、尚書郎仲長統等為尚書台屬吏。
原本尚書仆射比尚書官高一級,但尚書荀攸因兼軍師而又位列尚書仆射之上。
曹操和荀彧一直配合融洽,直到打下鄴城後,有兩件事兩人發生意見相左。第一件事是有人提議天下恢複古九州,正合曹操之意,荀彧反對,曹操暫時未采納此議。
第二件事是拿下冀州、並州和部分幽州後,啟用或延用了大批冀州、幽州、並州人才,而未全部采納用荀彧之前培養的豫州、兗州人才北上。
幽州涿郡人李立成為尚書正是第二件事擴展到尚書台。
另外,前將軍馬騰向朝廷自薦出任雍州刺史,表示定能穩定雍州。
武威方麵:
漠北鮮卑的契翰部落和乙弗部落派人潛入武威郡,與武威太守張猛暗中聯係。
韓遂猜想曹操與荀彧的衝突以及華歆調離尚書台的事件無非是曹操已萌生在河北培育自己勢力的傾向,並無還政於帝的征兆,這對天下望族來說不是好兆頭。
荀彧或最初想利用曹操來恢複漢室,但現在荀彧或已看出曹操有可能想先擁有“大冀州”的封地,荀彧所慮在於曹操繼之會不會取漢而代之也。
韓遂命探部通知在荊州的韓滿與李立建立聯係,但不要做任何危及自身的舉動。
韓家的荊州貿易與事務總管韓滿、妻田珠,子韓推和家眷在荊州治所南郡襄陽縣,在劉表手下任屬吏。
副總管曹茲、妻張婭、子曹複和家眷已隨賈詡去許都。
對於漠北鮮卑部落與張猛可能勾結也是件十分可怕的事,張猛既然已殺死雍州刺史邯鄲商,已無退路,麵對朝廷的沉默,必然心生恐懼,其能想到的策略無非是北聯或北和鮮卑,首先奪取整個雍州,獲得西域諸蕃國支持,再返身爭涼州,最後出兵三輔。
韓遂請來軍師成公英。成公英完全讚同主公的設想,建議先幫助張掖太守魏明加強訓練和防禦,以防鄰近的武威軍偷襲。聯軍已在金城郡令居縣前護羌校尉大營駐防的四千騎不能撤走,也要向北路加派哨騎。
韓遂歎息為防範張猛,廉縣、祖厲、令居、張掖都要設防,上萬聯軍兵力被牽扯在其中不得機動,不如一鼓作氣出兵攻取武威郡。
成公英提醒主公,朝廷尚未對張猛殺刺史出具意見,聯軍此時用兵攻武威可能會被朝廷中某些人判定為叛逆,而雍州各郡國的望族也會認為聯軍要直接吞並雍州轉而不再支持聯軍。不如待張猛任職期滿再舉薦一位各方能接受之人去接替武威太守。
韓遂覺得成公英說的有道理,隻好決定再觀望一些日子,命探部到處放風,散布張猛與漠北鮮卑私通,妄圖引鮮卑軍入雍州,以破壞其聲譽。
對於馬騰自薦為雍州刺史之事,成公英提議動用安插在朝廷的人儘快用文職高官吸引馬騰入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