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軍師成公英拿出整軍名冊,其中一些將領官職晉升,韓遂稍做調整,立刻批準。
聯軍共有在役六萬二千二百八十九人,傷兵二千七百零三人。
聯軍中發羌兵總數原為六千人,其中二千人已與燒當羌部落交換為燒當羌兵,兵死一千四百一十三,傷五百三十五,傷兵已歸隊二百五十二。在役二千一百八十九人,在療部療傷一百一十五人。全部並入長離川燒當羌,不再單列發羌兵。
包括分到九部中的一千人,燒當羌原有六千二百騎,用發羌兵新換來二千燒當羌兵,死二千二百五十人,傷五百一十人,傷兵已歸隊三百零六人。在役四千二百三十六人,在療部療傷一千五百一十人。
包括分到九部中的一千人,新平羌兵原有六千人,兵死三千五百六十人,傷五十人,傷兵已歸隊三十人。在役二千四百二十人,在療部療傷零人。
穀口鎮東羌兵原有八千,死一千一百六十一人,傷六百九十五人,傷兵已歸隊零人。在役六千一百四十四人,在療部療傷六百九十五人。
金城羌騎校尉部原有一千羌兵,死一百一十四人,傷一百六十二人,傷兵已歸隊九十七人。在役八百二十一人,在療部療傷零人。
其它在役羌、胡、氐兵合計一萬二千零四十九人。
以上合計在役羌、胡、氐兵合計二萬七千八百五十九人。
剩餘在役漢兵三萬四千四百三十人。
第一軍為聯軍扶風軍:
偏將軍麴演,總兵力一萬二千四百六十四人;
中軍彆部司馬兼軍需彆部司馬韓焓;
宛馮校尉部,駐防司隸漢安郡杜陽縣、右扶風郡美陽縣及好畤鎮;
校尉韓春,兵力二千漢騎;
中軍彆部司馬韓介;
都尉韓貿;
彆部司馬韓帛,曲長薛河、曲長孫固;
彆部司馬韓璠,曲長涼方、曲長任飛;
都尉孫葦;
彆部司馬於寒,曲長康惠,曲長趙浹;
彆部司馬餘巨,曲長程戊,曲長法愷。
棠溪校尉部,駐防司隸新平郡漆縣:
校尉麴冰,兵力二千漢騎;
中軍彆部司馬麴光;
都尉麴芮;
彆部司馬麴匡,曲長麴泰、曲長郭佩;
彆部司馬麴威,曲長王署、曲長姚嵩;
都尉麴燦;
彆部司馬麴連,曲長呂盧、曲長馬誌;
彆部司馬麴麥,曲長方山、曲長吳辟。
新平羌騎部,駐防司隸新平郡栒邑縣縣城和豳鄉鎮,新平羌部落在漆縣;
牙門將韓章,兵力一千四百二十羌騎;
中軍彆部司馬左威;
校尉芒奢、注柯、東曄,各管四百羌騎。
北地郡盧水胡,暫駐防北地郡泥陽縣;
牙門將彭析,兵力二百胡騎。
校尉彭冉、彭旁。
司隸部;
中郎將韓隸;
中軍彆部司馬韓儉,直轄一百四十四羌騎;
司隸羌騎一部,駐防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穀口鎮;
校尉韓胡,兵力一千五百羌騎,不滿員;
中軍彆部司馬王布;
都尉韓積,彆部司馬梁胡,彆部司馬且亮;
都尉韓琿,彆部司馬良考,彆部司馬梁留。
司隸羌騎二部,駐防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穀口鎮;
校尉韓光,兵力一千五百羌騎,不滿員;
中軍彆部司馬黃發;
都尉韓晃,彆部司馬梁萬,彆部司馬且山;
都尉韓化,彆部司馬良魯,彆部司馬梁西。
司隸羌騎三部,駐防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穀口鎮;
校尉韓品,兵力一千五百羌騎,不滿員;
中軍彆部司馬徐然;
都尉韓壇,彆部司馬梁世,彆部司馬且原;
都尉韓飾,彆部司馬良飛,彆部司馬梁衛。
司隸羌騎四部,駐防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穀口鎮;
校尉韓亥,兵力一千五百羌騎,不滿員;
中軍彆部司馬李悌;
都尉韓況,彆部司馬梁布,彆部司馬且立;
都尉韓伉,彆部司馬良繼,彆部司馬梁條。
司隸水軍部,駐防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穀口鎮及三輔各重要碼頭;
校尉李門,兵力五百名漢射手,二百名船夫漢步兵;
中軍彆部司馬張繽;
都尉徐齊、曹冒、侯格、郛禮。
第二軍為聯軍京兆軍:
長陵縣縣長兼偏將軍蔣石,總兵力六千人;
中軍彆部司馬兼軍需彆部司馬韓具;
合伯校尉部,駐防司隸京兆尹長陵縣;
校尉蔣理,兵力二千漢騎;
中軍彆部司馬
胡富;
都尉蔣貝;
彆部司馬蔣泉,曲長秦徽、曲長姚映;
彆部司馬張繭,曲長馬亮,曲長應湯;
都尉蔣全;
彆部司馬蕭立,曲長陳番、曲長李始;
彆部司馬韋慈,曲長曹珀、曲長毛餘。
莫邪校尉部,駐防司隸京兆尹長安縣;
校尉韓秋,兵力二千漢騎;
中軍彆部司馬韓壺;
都尉韓維;
彆部司馬萬燁,曲長韓遵、曲長韓汾;
彆部司馬韓閣,曲長韓陟、曲長韓麓;
都尉文程;
彆部司馬韓達,曲長蘇胃、曲長耿樂;
彆部司馬韓雷,曲長馬壘、曲長趙發。
潼關守備部,駐防弘農郡華陰縣潼關定城北部城;
中郎將楊寺;
中軍彆部司馬周魁;
潼關守備校尉一部,兵力一千漢騎;
校尉屠貫,彆部司馬陽桂,彆部司馬江威;
潼關守備校尉二部,兵力一千漢騎;
校尉古廬,彆部司馬池瑗,彆部司馬郭並。
第三軍為聯軍馮翊軍:
偏將軍陽逵,總兵力六千人;
中軍彆部司馬兼軍需彆部司馬韓迪;
太阿校尉部,駐防左馮翊郡臨晉縣:
校尉陽蓋,兵力二千漢騎;
中軍彆部司馬陽豐;
都尉陽東;
彆部司馬成公飛,曲長李發、曲長辛柯;
彆部司馬池合,曲長上官虎、曲長馬彤;
都尉陽珀;
彆部司馬韓白,曲長陽琮、曲長彭育;
彆部司馬韓琮,曲長樂銳、曲長辛預。
夏陽校尉部:
校尉韓夏,兵力二千漢騎;
中軍彆部司馬韓肴;
都尉韓同;
彆部司馬吳棚,駐防左馮翊郡臨晉縣,曲長李黑、曲長衛珀;
彆部司馬焦鐘,駐防粟邑縣,曲長毛黔、曲長胡賀;
都尉韓蛟,駐防左馮翊郡夏陽縣;
彆部司馬韓觀,曲長上官乾、曲長侯恪;
彆部司馬韓獻,曲長畢利、曲長蕭葛。
高陵守備部,駐防左內史郡高陵縣;
牙門將韓旦;
中軍彆部司馬宮勝;
高陵守備校尉一部,兵力一千漢騎;
校尉鄭珀;彆部司馬劉約,彆部司馬祁登;
高陵守備校尉二部,兵力一千漢騎;
校尉鐘覺,彆部司馬祖封,彆部司馬尚成。
第四軍為聯軍長離川軍:
偏將軍韓仁,下轄長離川羌騎部,合並入發羌兵二千一百八十九人,剩餘四千二百三十六燒當羌騎,合計兵力六千四百二十五騎,統稱燒當羌騎。駐防長離川、隴縣、汧縣的回城、番須口鎮和陽城等地;
中軍彆部司馬梁緹;
新提拔長離川東部落首領東赤、長離川西部落首領麻餘、長離川南部落首領滇葉、長離川北部落首領那格、長離川中部落首領來夕五人之孫為校尉,東伏、麻蓋、滇勻、那具、來申。
第五軍為征西將軍府中軍:
偏將軍閻行,不計預備部,總兵力九千四百六十四人;
中軍彆部司馬兼軍需彆部司馬韓科;
韓師校尉部,駐防司隸漢安郡陳倉縣陳倉城:
校尉韓南,兵力二千漢騎;
中軍彆部司馬竇河;
都尉韓原;
彆部司馬韓牧,曲長馬文、曲長郭複;
彆部司馬韓錦;曲長徐當、曲長錢憧;
都尉閻斌;
彆部司馬韓梧,曲長閻淵、曲長萬俊;
彆部司馬韓條,曲長閻安、曲長郭駱。
乾將校尉部,駐防司隸漢安郡陳倉縣:
校尉韓交,兵力二千漢騎;
中軍彆部司馬上官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