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陵令楊俊走馬上任南陽太守,臨行前給韓遂送來一封辭彆信,感謝推薦之功。
南陽太守倪寬與聯軍孫威交戰受重傷離職,數月前,韓遂用重金暗中向荊州刺史李立推薦楊俊,果然成功。
韓遂一方麵也是答謝楊俊不配合鐘繇的征調令;二來怕楊俊是曹操派來的牒人;三是恩推去南陽,可以減少南陽方麵對武關和孫威的壓力,四是為李立謀得一個親信。
有此四優,順水推舟,何樂不為。
韓遂向右扶風太守昔坑推薦安陵縣縣丞韓米任安陵縣縣長。楊俊來三輔前,韓米就是該縣縣長,後讓給楊俊。昔坑采納。
次日,韓遂和成公英繼續翻閱堆積的探部信報:
上年十二月,曹操軍還譙縣。
威虜將軍臧霸入巢湖,攻居巢,破之。居巢有湖口。
揚州廬江郡人陳蘭(陳簡)、梅成據本郡灊縣、六安縣叛,曹操便派虎威將軍於禁、臧霸等討伐梅成,派蕩寇將軍張遼帶領平狄將軍張合、偏將軍牛蓋等討伐陳蘭。
梅成率領部下三千餘人詐降於禁,待於禁回兵時卻率眾與陳蘭會合,轉入灊山。
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餘裡,道路狹窄,陳蘭等人在其上駐紮。張遼進到山下安營進攻。
孫權派偏將軍韓當前來救陳蘭,臧霸去皖縣攔截韓當軍。於禁返回,為張遼軍解運糧草。
臧霸與韓當戰於逢龍,又戰於夾石,臧霸破韓當,臧霸還屯舒縣。
孫權又遣數萬人乘船屯舒口,再次分兵救陳蘭,聞臧霸軍在舒縣,隻得遁還。
臧霸趁夜追之,至天明,行百餘裡,趕上孫權軍,前後擊之。孫權軍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眾。陳蘭得不到援軍,張遼大破之。
曹操又將鎮守襄陽的折衝蕩寇將軍樂進調往揚州,命張遼、破虜將軍李典、樂進等率七千餘人屯九江郡合肥縣。襄陽太守呂常鎮守襄陽,南郡太守習授鎮守南郡剩餘的縣。
曹操遣九江郡人蔣乾去說降周瑜,無果。
就朝廷大臣故意穿臟舊衣,乘破車,以示清廉之事,丞相掾和洽言於曹操曰:“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一節取也。儉素過中,自以處身則可,以此格物(本書作者注:和洽格物之言早於明朝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心學),所失或多。今朝廷之議,吏有著新衣、乘好車者,謂之不清;形容不飾、衣裘敝壞者,謂之廉潔。至令士大夫故汙辱其衣,藏其輿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壺飧以入官寺。夫立教觀俗,貴處中庸,為可繼也。今崇一概難堪之行以檢殊塗,勉而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務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詭之行,則容隱偽矣。“曹操讚同。
孫權方麵:
南郡之戰周瑜勝出,得南郡和臨江郡大部分領土。
之前,桓、靈帝分出長沙郡羅縣東成立漢昌縣(湖南平江縣東南金鋪觀);孫權又分出臨湘縣東成立劉陽縣(瀏陽市東北)。
孫權封長沙郡的下雋縣、漢昌縣、劉陽縣、南郡的州陵縣四個縣作為右都督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的奉邑。
周瑜趁勝北上攻取江夏郡雲夢澤北部的南新市縣、雲杜縣、竟陵縣,溳水以西收歸孫權。孫權立刻將三縣與江夏郡沙羨縣一起封給裨將軍程普為奉邑。
劉表的官吏和士人多歸劉備,本年,劉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眾,乃自去見孫權,求都督荊州。
周瑜上書於孫權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呂範亦勸留之。孫權以曹操在北,方當廣攬英雄,不從。
劉備還公安,久乃聞之,歎曰:“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時孔明諫孤莫行,其意亦慮此也。孤方危急,不得不往,此誠險塗,殆不免周瑜之手!“
周瑜去麵見孫權曰:“今曹操新政,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孫權許之。
奮威者,孫堅弟孫靜次子奮威將軍、丹陽太守孫瑜也。
周瑜還江陵為行裝,於道病困,與孫權書箋,推魯肅代己,卒於巴丘。
孫權聞之哀慟,曰:“公瑾(周瑜)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自迎其喪於蕪湖。
周瑜有一女、二子,孫權為長子孫登娶其女周徹;以其長子周循為騎都尉,妻以孫權剛出生之女孫魯班;以其次子周胤為興業都尉,妻以孫權家族宗女。
孫權本年娶步練師生孫魯班,步練師乃臨淮(廣陵郡)淮陰人也,與車騎將軍東曹掾兼徐州治中從事步騭同族。
孫權以魯肅為奮武校尉,代周瑜領兵,令裨將軍程普暫領南郡太守。
魯肅勸孫權以荊州借劉備,與共拒曹操,孫權從之。魯肅讓出臨江郡和南郡江陵縣及周邊給劉備。
孫權乃分豫章郡為鄱陽郡(番陽郡),舉魯肅的同鄉臨淮人步騭為茂才,出任鄱陽太守。
鄱陽郡賊寇彭虎等有幾萬人,揚武都尉董襲與承烈校尉淩統、鄱陽太守步騭、丹陽郡宣城縣令兼會稽西部校尉蔣欽分兵討伐,十天之內全部平定。董襲被任為威越校尉,又遷為偏將軍。
孫權將周瑜的奉邑長沙郡的下雋縣、漢昌縣、劉陽縣、南郡的州陵縣轉給魯肅為奉邑,又取此四縣設為漢昌郡,郡治漢昌縣,以魯肅為漢昌太守,屯陸口。
複以暫領南郡太守裨將軍程普領江夏太守,遷蕩寇將軍,治所設在沙羨縣縣城。
劉備提拔荊州治中從事龐統與諸葛亮同職,同為軍師中郎將。以湘鄉令潘濬接替荊州治中從事。
劉備改曹操從南郡分離出的臨江郡為宜都郡,仍治夷道縣今陸城。
又將夷陵縣一分為二,楚江(長江)以西為西陵縣,以東為夷陵縣(本作者注:西陵縣的位置史無定論,本作者從軍事防禦角度認為可能是這樣劃定的。)。此西陵縣非江夏郡的西陵縣!
宜都郡所轄縣不詳,一說轄夷道縣(宜都市)、夷陵縣(宜昌市)、西陵縣、佷山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有一說還轄枝江縣、巫縣二縣。
而臨江郡原轄夷道縣、夷陵縣、佷山縣、秭歸縣四縣。
而劉璋當初趁曹操南下,派襲肅出兵依次占據原屬南郡的巫縣、秭歸縣、夷陵縣。劉表的秭歸令李嚴棄官投奔劉璋。之後夷陵縣被周瑜部將甘寧攻克。
劉備以向朗督領秭歸縣、夷道縣、巫縣(巫山縣)、夷陵縣四縣的軍政民事,接管甘寧所占的夷陵縣,收複劉璋所占的巫縣、秭歸縣。
劉備又以中郎將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新亭侯,周瑜死後,又改任張飛為南郡太守。又提拔樊友為宜都太守。
本年,劉璋任命李嚴為成都令。益州太守高頤病故,劉璋調成都令董和為益州太守,守益州郡。
益州彆駕張鬆麵見曹操不受重視,返回途中恰劉備勢力大增,因受劉備禮遇。
交州方麵:
交州蒼梧太守吳巨和交州刺史零陵郡人賴恭都是劉表所任,但二人相怨。
本年,吳巨趁劉表亡,驅劉表所遣派的交州刺史零陵郡人賴恭,賴恭回鄉零陵。
吳巨與劉備乃舊友,賴恭於是向孫權求援,孫權隨即遷剛任鄱陽太守的步騭擔任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將,統領武射吏四百餘人南行經廬陵接管交州。
道路不通。蒼梧太守長沙吳巨擁兵五千,步騭有疑於吳巨,先使諭吳巨,吳巨迎之於零陵,於是得以進州。
交趾太守士燮率其兄弟合浦太守士壹、九真太守士?等奉承步騭的節度。
在交趾的劉巴與交趾郡太守士燮意見不合,於是經由牂牁道進入益州,在劉璋手下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