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宋朝堂上最大的“新聞”不是關於河南府災情的救治,或是從河南府前往東京城的災民被陽城縣大量截留。
亦不是洛陽城的災荒被控製住,而是馮拯這位魏國公再次請辭!
並且馮拯這次選擇了以留身奏事為請辭的途徑,隻不過他留身奏事的對象不光是垂簾聽政的劉娥,還有年幼的官家。
這就是一次相當正式的留身奏事了,整個過程都是臣子與官家之間私下交流,其他人無法知曉他們談論的內容以及雙方之間的想法。
馮拯乃是朝中重臣,重臣請辭的時候說出的話可不一般,誰都不會天真的以為馮拯請辭單單是為了請辭。
王曾若有所感,望向出班列朝的馮拯,若不是礙於頭上的長翅帽,他一定會轉身去看他。
對於馮拯的請辭,劉娥已經習慣了,畢竟已經是上了歲數的人,離開朝堂回到家鄉頤養天年,這是最好的結局。
隻不過眼下馮拯請辭,卻是劉娥不希望看到的一幕,朝堂上下誰都知道馮拯沒有多少學問,但不得不承認馮拯此人手段穩妥。
這時候他的請辭實在是有些讓劉娥鄙夷,她知道,馮拯這一次又是來哭窮的………………
但在朝會上表明態度,這卻是讓劉娥難以下定論的事情了,單單是為了哭窮沒有必要當著朝堂之上袞袞諸公的麵進行留身奏事啊?!
瞧著站在大殿中堅持的馮拯,劉娥隻能尊重這位老臣的決定,否則不光馮拯的麵子掛不住,天家的顏麵也掛不住。
隻能無奈的緩緩開口道:“準!”
內侍立刻上前,引領馮拯前往紫宸殿西麵的小門處且高聲道:“魏國公留身奏事!”
這是留身奏事的規矩,也讓朝臣們明白留身奏事的順序,畢竟留身奏事的可不是馮拯一人。
身為宰相的王曾稍稍有些猶豫,但看到馮拯路過自己時露出的笑容,以及眼神中的期盼,隻能硬著頭皮的出班道:“臣王曾請留身奏事!”
王曾作為相公,留身奏事實在是太尋常不過了,眾人反倒沒有多少驚訝。
但這還不算完,在王曾之後,身為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呂夷簡也跟著出班請留身奏事,這就讓人驚訝了。
王曾還是參知政事,而呂夷簡的中書門下平章事乃是實打實的宰相。
年幼的官家趙禎坐在禦座之上,他有些發蒙不知道今天有什麼樣的大事發生,而劉娥卻在心中微微苦笑,她同樣也不知道今天是怎麼了,朝中的重臣接二連三的留身奏事,但她並未聽聞有緊急軍情或是邊疆軍報抵達。
趙禎記得大娘娘說過的一句話,眼下的朝堂上留身奏事的臣子越少,奏事的臣子越低,大宋的朝堂便越穩妥。
要不是頭上都帶著長翅帽,朝臣們早已開始交頭接耳,而眼下已經開始議論紛紛,誰也不知道到底出了什麼事情。
唯有錢惟演心中猛然一突,馮拯厭惡他的為人,這是朝堂上下都知道的事情,而自己外戚的身份同樣也是極為敏感,至於樞密副這個差遣官,便更為敏感了。
若是馮拯利用這次請辭的機會…………隨即這個想法就被錢惟演給拋棄了,他相信馮拯不會這麼做。
這時候攻訐自己,就是在攻訐聖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