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安完全是衝著趙禎說的,一邊說一般在殿中渡步,就像是在資善堂中對趙禎授課一般。
這份從容,這份淡定,這份自信便是十來歲的少年人所不可能擁有的,葉安的風度翩翩,侃侃而談給在場眾人一種彆樣的衝擊力。
人都是喜歡美好事物的,所以當葉安這個風度翩翩的少年郎準確甚至有些超脫在場眾人預估地講出他所認為的儒學大道時,在短短一瞬間便贏得了眾人的好感和認同感。
“我家長輩曾說過:修養自身品德就要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的大道取決於人的仁義之心。這便是儒學之精要所在。故,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者愛人,仁者無敵。”
葉安拋出的觀點得到了王曾和呂夷簡的認同,即便是想要挑出毛病的王欽若也是微微點頭。
“子曰:苟誌於仁矣,無惡也!孔子主張對百姓“道之以德,齊之以理”,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培養人們的道德”
葉安當然能夠做到侃侃而談,這些東西都是他從後世所獲得的,他雖然沒有接受過係統的儒學教育,但已經把儒學揣摩,研究數千年的經驗,道理在後世非常的容易獲得。
儒家文化的傳播到了後世已經達到集中化,精要化的程度,用最直白的語言和最簡單的道理變成闡述出來。
相比宋代的讀書人,在書中通過拗口的文字和沒有標點符號的斷句中,了解的儒學,葉安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方麵比他們了解的更為透徹些。
稍稍一頓,葉安看向趙禎道:“官家之前問過臣,為何臣重商賈,經營買賣?這是臣的家學所致。亦是孔聖人的教誨論語裡仁:“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所以家中長輩常常教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雖鑽研格物之道,卻從中發現商賈之術乃是繁榮之所在,乃盛世之鎖鑰!”
葉安拋出了商業的作用和價值,這一點讓在場的人都有了一絲的好奇,即便是王欽若也被葉安的一番言論給折服,被帶入到了好奇之中。
不得不說人格魅力這東西有時很有好處,會不自覺地影響他人,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存在。
葉安的瀟灑,處變不驚,在朝堂之中如同站在資善堂裡一樣,循循善誘的對趙禎講述他所理解到的,領悟到的儒學精神。
而這一幕就像是當初在大學明亮的教師之中,教授在講台上的激揚文字,揮斥方遒,隻不過唯一不同的是自己變成了老師,而趙禎以及劉娥等人變成了學生。
雖然怪誕,卻並沒有影響到沉靜在回憶中的葉安。華夏的魅力就在於此,文化的傳承,思想的延續現在就形成了一個輪回,讓他不可自拔。
商業與儒學的關係實際上從未分離過,儒家便是重義輕利嗎?當然不是,孔子門人七十有二,其中子貢便是商人出身,儒學為何會變成重義輕利呢?為何會排斥商賈呢?
歸咎其原因便是時代需要,儒學是在不斷發展的,每個時代的背景不同,所產生的社會矛盾也不一樣,所以儒學也會跟在發生改變。
畢竟,人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孔子的儒學經過千年的改革早已不再是那麼“傳統”。
現在的大宋不應該排斥商賈,跟不應該排斥商業,因為這是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實力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