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本!官家,國朝自立國起,土地便開始不斷兼並,大片大片的土地從百姓的手中被以各種各樣不同的方式集合到了官員,鄉紳,富戶,地主的手中,官家明白這會導致什麼嗎?”
葉安在一筐筐堆積如山的土豆麵前對趙禎發出了靈魂一問,這個問題看上去很簡單,但答案卻是極其殘忍的。
“如此一來隻會讓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是嗎?先生?”
趙禎在說出答案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產生了懷疑,作為老宋家的子嗣,作為大宋的天子,他當然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更清楚這是誰定下的國策!
無論太祖太宗皆沒有抑製土地兼並的打算,而到了先帝時這幾乎已經成為大宋不成文的規定,土地的大規模兼並出自於何處?當然是出自於趙宋天家對官宦將門的拉攏!
在老趙家看來,無論地城百姓如何鬨,隻要他們把朝堂上的文武官員集團給拉攏好,隻要文臣武將都忠心於天家,那就能給他們大量的土地作為財富。
在老趙家的人眼中,內部的賞賜不算什麼,錢財乃是身外之物,隻要國朝穩定就好,可這樣一來恰恰失去的也是穩定的基礎,民心。
五代時留下的苛捐雜稅太多,甚至連丁口稅這樣的酷稅還存在,雖然不多,可若是按照眼下的情況土地兼並下去,早晚有一天會出大問題,這也導致了宋朝數百年的時間裡爆發了近百場農民起義。
所以在上學的時候葉安就不覺得宋代是什麼好朝代,一個好朝代會爆發這麼多的農民起義?之所以那麼多文人墨客去憑吊宋朝,那是因為士大夫階級和舊貴族生活的好!
趙禎在那裡沉默不語,他本就是個善良的孩子,無論是葉安還是朝臣,亦或是劉娥都在把他往仁君的路上引導,這不是刻意為之,而是出於本能,誰都希望自己的帝王寬仁些,希望自己所在的時代美好點,而這也恰恰讓趙禎有了難得的仁義之心。
尤其是對百姓,從小他便知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道理。
“葉侯要說的便是土地兼並之危?此乃我大宋祖宗之法,難道葉侯懷疑太祖太宗的宏才偉略?!”
即便是知曉問題所在了,趙禎最後也是不敢去質疑太祖太宗,此乃子不言父過,作為天子他更不敢這般做。
幸虧邊上無人,否則葉安與趙禎之間的談話足以把一般的官吏給嚇死!光天化日之下,哪有議論開國太祖與太宗的道理?!
“這也印證了臣之前說過的話,隨著時代的不同,舊的法度,故事已經不適用於當下,改革應當開始了。”
“葉侯的意思是朕應該下旨各部,不允土地兼並之事?”
趙禎有些茫然,他知道葉安說的是對的,但同樣也覺得自己現在還無法進行變法。
誰知葉安卻輕輕搖頭道:“臣不敢定奪陛下之意,但卻可以從抑製糧價開始,土地主要出產的便是糧食,一旦糧價受到抑製,穩定糧價……”
“如此從土地上的出產的糧食便不再那麼值錢,擁有大片土地的人自然會出售手中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