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三個“臭皮匠”(1 / 2)

長歌當宋 我欲乘風歸 3898 字 11個月前

所謂的主持賑災事物並非是走走看看,而安撫使也並非到哪遇到災情便掏錢,錢用完了便了事回朝。

從一開始葉安便覺得這是一個係統性工程,是一個關乎經濟和民生的共同問題。

範仲淹從一開始便準備采用最古老的辦法來救災,簡單來說就是一路向南視察下去,發現那裡受災嚴重,便在當地進行合理規劃,同時給予朝廷撥款的方式來進行。

這樣做不能說不對,隻能說效率低,收益慢,但這在大宋的士大夫看來已經是最有效的辦法了,範仲淹的方案幾乎得到了朝堂上下一致的讚賞。

畢竟當地官員和百姓對範仲淹的到來都是感恩戴德的,同時也對朝廷,官家感恩戴德,當然這其中除了張謙等一眾貪官汙吏,以及那位發國難財的相公。

好在張士遜為了自己的名聲,並沒有因為利東糧鋪的事情刁難葉安與範仲淹,對於他們派人寄來的賬冊也是諱莫如深,仿佛所有人都忘記了這件事,就連嫉惡如仇的範仲淹最後也選擇了妥協。

這就是大宋就在的策略,如果不是範仲淹南下賑災,很有可能是將災民編入廂軍之中,朝廷再花錢養下這群毫無戰力的軍隊,以次簡單粗暴的完成救災。

但不能否定的是,宋朝對災情是十分重視的,隻不過手段並不多,策略還是相當簡單。

所以相對來說,範仲淹的救災策略已經相當不錯,最少讓災民活下來的同時,能再度回到家鄉耕種土地,進行正常的生活。

大宋的賑災方式毫無經濟效益,主要措施包括施粥,賑給,賑糶,這些措施都是朝廷無償救助給受災群眾的,救災食物大多都是日常生活用品。

施粥其實是最不現實的一種,受災百姓數量暫且不提,單單是施粥地點的傳播便需要一定時間。

除此之外,宋朝一到災荒時節也會製定非常寬鬆的政策,朝廷會特地減輕應征賦稅或者直接免除,甚至暫停夏秋兩稅。

同時還會放鬆國家對經濟產品的壟斷,比如鹽,酒等重要產品,允許商人謀利,這樣一來便會間接的讓災民在災荒年代可以借助朝廷政策得以謀生,但可惜的是以此壓榨勞力的行為也在這個特殊時期變得合法。

這些所謂的救災良策在葉安看來都是落後原始的方式,隻是簡單粗暴的用錢解決災民的問題,用寬鬆的政策給百姓解綁,並不能實質上進行改變。

但即便是這樣,大宋的救災政策中有許多都還是首創,是前朝前代所沒有的,究其原因,這個時代相較前朝已經發達的太多,思想上的進步也是毋庸置疑的。

葉安感慨於大宋的創新精神,但還是看不起範仲淹的救災策略,救災是多方麵的,無論是經濟上的調節,還是會製度上的完善都應該遵循一個原則,即以工代賑,在救災的同時促進發展。

吳遵路便是開了一個好頭,他在通州應對災情的策略豐富有效,最是值得推廣,當然葉安也參雜了些私心在其中。

在大宋對什麼進行改革都是較為困難的,唯獨對救災策略進行改革並不困難,因為在士大夫眼中,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即便是風險與收益共存,辦砸了的的風險太大,得不償失不值得去冒險賭上自己的名聲。

這時候誰若是提出好的解決方案一定會被朝臣所同意,因為這一切與他們這些朝官並無乾係,若是成功他們也少不了一個舉賢任能之名,若是失敗,那對不起隻有你一個人背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